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4|回復: 0

[成语典故] 惜墨如金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惜墨如金〗相关人物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

〖惜墨如金〗涵义

惜:爱惜。爱惜墨就象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惜墨如金〗出处

宋·费枢〖钓矶立谈〗:“李营丘(成)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辨析

〖惜墨如金〗读音:xī mò rú jīn

〖惜墨如金〗近义词: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惜墨若金

〖惜墨如金〗反义词:洋洋洒洒、连篇累牍、拖泥带水

〖惜墨如金〗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惜墨如金〗造句

1、你读老舍的剧作,就会发现他惜墨如金,其台词之精练,几乎增加一字也觉得是多余的。

2、我们应该效法他惜墨如金的创作态度,不宜草率行文。

3、张先生的字画十分出色,只可惜他惜墨如金,所以很难得到他的作品。

4、他向来惜墨如金,虽然创作不多,却是件件极品。

5、他惜墨如金,文笔篇幅虽不长,内容却是相当出色洗链。

6、年轻一辈的作家,应该对老一辈作家严谨不苟惜墨如金的文风多加学习。

7、他向来惜墨如金,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总看不到滥竿充数之作。

8、这个竹简就是烦,几百个字就是一个卷,难怪古人惜墨如金,废话太多没有地方写了。

9、古人的惜墨如金真是令现代人感到惭愧,但行文太过简约,却给后人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论和考证之烦。

10、他走到案前,看到那幅龙江雪霁图,淡雅宁静,惜墨如金,空灵静谧却又孤寂萧索。

〖惜墨如金〗成语典故:

李成,字咸熙,长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时避乱于山东营丘,故又称李营丘。李成学问高深,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对权贵采取不结交的态度。一次有位姓孙的显赫人物慕名求画,李成断然拒绝,那人只能用别的方法搞到其画。当李成在其家看见挂着自己的画,当即愤然拂袖而去。这在当时,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李成的山水画出自荆浩、关仝。所作山水,题材内容十分宽泛:”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荣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间、水石,风雪晦明、烟云雪霄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李成尤其喜欢雪景寒林,人们甚至以李寒林相称。李成画古木寒林,树与坚韧瘦削,小枝挺劲有力,简直有点象武将起舞,有铮铮骨气;画山石勾皴不多,山峦好似”运动”,”气象万疏、烟林清旷。”他的画用墨不重,轻淡如在烟雾中,显得飘渺幽清,故有”李成惜墨如金”之誉。

〖惜墨如金〗成语接龙:

惜墨如金→金戈铁马→马革裹尸→尸居龙见→见豕负涂→涂歌里抃→抃风舞润→润屋润身→身后萧条→条修叶贯→贯朽粟陈→陈善闭邪→邪不敌正→正大堂皇→皇天后土→土崩瓦解→解衣推食→食言而肥→肥头大面→面缚衔璧→璧合珠连→连鳌跨鲸→鲸吞蛇噬→噬脐莫及→及宾有鱼→鱼游沸鼎→鼎成龙升→升山采珠→珠箔银屏→屏声息气→气焰熏天→天高听下→下井投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腹牢骚→骚情赋骨→骨化形销→销声匿影→影影绰绰→绰有余裕→裕后光前→前庭悬鱼→鱼目混珠→珠璧交辉→辉光日新→新仇旧恨→恨如头醋→醋海翻波→波属云委→委曲成全→全功尽弃→弃末反本→本同末离→离乡别土→土洋结合→合从连衡→衡阳雁断→断纸余墨→墨守成规→规重矩迭→迭矩重规→规行矩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糗茹草→草木俱朽→朽戈钝甲→甲第连天→天摇地动→动静有常→常年累月→月夕花朝→朝阳鸣凤→凤毛麟角→角立杰出→出没不常→常胜将军→军法从事→事生肘腋

wbg10 發表於 2025-7-4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惜墨如金"之美学境界与文化意蕴》

"惜墨如金"一典出自宋人费枢《钓矶立谈》,其载李营丘作画"毫素颖脱,墨法精微,真所谓惜墨如金者"。此四字实为中国艺术哲学之精髓,非仅技法层面之节制,实乃文人精神之外化。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笔墨之道与人格修养
李成拒孙氏求画之事,恰证"惜墨"与"惜德"之相通。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李成"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其笔墨之矜慎,实为士人"重道轻器"之体现。五代荆浩《笔法记》云"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正是以简驭繁的美学自觉。观李成《读碑窠石图》,寒林瘦石间笔意森然,恰如米芾所言"淡墨如梦雾中",此般节制非技艺不足,实为"胸次磊落"之投射。

二、减笔美学与意境生成
"惜墨"传统可溯至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命题。宋人邓椿《画继》载李成作画"五日一石,十日一水",其"数尺画面,咫尺万里"的时空压缩,正合张彦远"笔不周而意周"之论。如《晴峦萧寺图》以渴笔皴擦营造雪霁空明,较之郭熙"三远法"更显"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哲学意味。这种"计白当黑"的智慧,与书论"飞白"、诗家"不著一字"异曲同工。

三、当代文化之镜鉴
今人当警惕"惜墨"异化为创作惰性。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强调"惜墨非吝墨",实指"笔简形具"的提炼功夫。老舍"增一字则赘"的剧作语言,齐白石"衰年变法"的简笔大写意,皆承此脉。反观当下信息泛滥,更需重温苏轼"发纤秾于简古"的警示。然亦须规避过度简约导致的阐释暴力,如乾嘉考据之困,正在于忽视"不落言筌"与"言不尽意"的辩证关系。

结语:
"惜墨如金"本质上是对"道器之辨"的视觉诠释,其价值不在寡作,而在"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的创作态度。昔人云"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此中真意,恰可为当代文艺创作之箴铭。吾辈当师其神而非摹其迹,使"惜墨"精神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焕发生机。
史柴 發表於 2025-7-28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惜墨如金"之美学境界与文人风骨》

"惜墨如金"一典出自宋人费枢《钓矶立谈》,其载李营丘作画"毫素颖脱,墨法精微,殆惜墨如金",此四字遂成中国艺术哲学之精髓。考其本义,非仅指用墨俭省,实乃文人"以少总多"的审美理想与"宁缺毋滥"的创作态度的完美统一。

李成之惜墨,首重"意在笔先"的构思功夫。据《宣和画谱》载,其作画"终日只在荒闲寂寞之滨",必待胸有丘壑方肯落笔。观其传世《读碑窠石图》,寒林瘦硬如屈铁,山石皴擦不过数笔,却得"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致。此正是荆浩《笔法记》"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理论的实践,墨迹虽简而意蕴无穷,所谓"一墨大千"者也。

更深层观之,此语折射出宋代文人"尚简"的美学追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李成"笔势颖脱,墨法精绝",恰与欧阳修"笔简而意足"之说相呼应。这种审美取向,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思维范式密不可分——朱熹谓"看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正可解释李成何以能以简驭繁。

尤为可贵者,李成之惜墨更见士人风骨。《圣朝名画评》载其"性嗜酒,善琴弈,不附权贵",面对孙氏求画竟"裂其绢素"。这种"不妄与人"的创作态度,实为对艺术神圣性的坚守。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将画品分为"逸、神、妙、能"四等,李成之惜墨,正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逸格境界。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形式之简,而忽略其精神内核。实则真正"惜墨如金"者,当如李成般兼具三项修为:一是"读万卷书"的学养积淀,二是"行万里路"的观察功夫,三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澄怀味象。苏东坡论画所谓"其身与竹化",正是这种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

回望当代文艺创作,或炫技逞才,或粗制滥造,"惜墨如金"的传统尤显珍贵。然吾辈当知:简约非贫乏,精炼非枯槁,要在"炼金成液,弃滓存精"(王昱《东庄论画》)。李成寒林中的铮铮骨气,恰是其笔墨节制却力透纸背的奥秘,此乃中国艺术最深邃的辩证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