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7|回覆: 1

[成語典故] 一髮千鈞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31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髮千鈞】相關人物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一髮千鈞】涵義

發:頭髮;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危險得好像千鈞重量吊在一根頭髮上。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一髮千鈞】出處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一髮千鈞】辨析

【一髮千鈞】讀音:yī fà qiān jūn

【一髮千鈞】近義詞:岌岌可危、間不容髮、危如累卵

【一髮千鈞】反義詞:安如泰山

【一髮千鈞歇後語】:一根頭髮系石磨

【一髮千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一髮千鈞】造句

1、正在這一髮千鈞的危急時刻,飛機衝出了冷氣團,終於脫險了。

2、正當火車沖向小女孩的一髮千鈞之際,他飛快似的沖了上去,把小孩推離軌道,自己卻光榮犧牲了。

3、福克臉上還是毫無表情,儘管他的整個命運也系在這一髮千鈞的時刻上。

4、商業是開放系統,而世界經濟是封閉系統,其反作用力一髮千鈞,但於日常商業經濟感受實不搭界。

5、雨水抹殺着所剩無幾的夏日,而你良久以來也在抹殺我一髮千鈞的愛。

6、在這一髮千鈞之際,卻聽得張劍揚大喝一聲,身形疾速旋轉猶如一陣龍捲風,將圍攻之人吸至身旁,頃刻間又盡數打散開去。

7、開始她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會一拍而散,可在這一髮千鈞之際,我還是選擇了一刀兩斷。

8、盤坐甲板的夜郎笙欲求紫河車於垢離,施展三握髮之術,蓬頭紅髮分出一縷,此術一髮千鈞便將襲擊垢離的那隻火鳥切開分飛。這並不是說,這次登陸不是一髮千鈞。

9、一髮千鈞之時,李明及時趕到了。

【一髮千鈞】成語典故: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着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髮引千鈞……

【一髮千鈞】成語接龍:

一髮千鈞→鈞天廣樂→樂天任命→命詞遣意→意氣高昂→昂首望天→天昏地黑→黑天白日→日飲亡何→何所不至→至死不逾→逾年曆歲→歲聿云暮→暮景桑榆→榆次之辱→辱國喪師→師直為壯→壯志凌雲→雲合響應→應付自如→如蹈湯火→火上澆油→油然而生→生吞活奪→奪席談經→經天緯地→地廣人希→希旨承顏→顏丹鬢綠→綠樹成蔭→蔭子封妻→妻梅子鶴→鶴髮雞皮→皮相之見→見兔顧犬→犬吠之警→警憒覺聾→聾者之歌→歌聲繞梁→梁上君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眼→眼明手快→快意當前→前目後凡→凡桃俗李→李下瓜田→田父之獲→獲雋公車→車水馬龍→龍章秀骨→骨軟觔麻→麻痹不仁→仁至義盡→盡力而為→為善最樂→樂極生哀→哀矜懲創→創業維艱→艱苦創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成龍去→去暗投明→明推暗就→就正有道→道不拾遺→遺落世事→事半功倍→倍道兼行→行動坐臥→臥不安枕→枕戈達旦→旦暮入地→地瘠民貧→貧賤之知→知小謀大→大而化之

許佬 發表於 2025-4-1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髮千鈞"的危機美學與唐代文人的精神張力】

"一髮千鈞"作為漢語成語的經典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修辭學的精妙,更承載着中國文人特有的危機意識與生命美學。考其源流,【漢書·枚乘傳】以"一縷系千鈞"的意象,構建了華夏文明對臨界狀態的獨特認知方式。這種將極端矛盾凝聚於微觀具象的修辭智慧,在唐代詩文中獲得創造性轉化,尤以韓愈、孟郊的文學實踐最具典範意義。

韓愈【論佛骨表】事件堪稱"一髮千鈞"的精神註腳。元和十四年(819年)的正月諫諍,實為儒家道統與皇權意志的終極博弈。當韓愈以"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的激烈言辭挑戰憲宗信仰時,其處境恰如千鈞懸於一發。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危機狀態反而激發出文學創作的巔峰時刻,南遷途中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正是危機美學的詩意呈現。韓門弟子皇甫湜評其"危言竦論",恰揭示了危機與文思的辯證關係。

孟郊的苦吟詩學則從另一維度詮釋此成語。其【秋懷】"峭風梳骨寒"的極端體驗,將生命置於精神鋼絲之上。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謂"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實則忽略了這種"一髮千鈞"式寫作的審美價值——當詩人將全部生命重量懸掛於"一吟雙淚流"的詩句時,正實現了藝術張力的最大化。

在語用學層面,該成語的現代應用多側重其物理性危機描述,如例句中的飛機脫險、火車救人等場景。然細究之,"鈞"作為三十斤的重量單位,在春秋時期已具禮器內涵,【周禮·考工記】有"鈞者,均也"的訓詁。這意味着成語本身暗含價值判斷的失衡,與單純形容危急的"岌岌可危"存在微妙差異。韓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辯證思維,或許正是對這種臨界狀態的最佳哲學詮釋。

當代社會語境中,"一髮千鈞"更宜作為文化基因來解讀。當商業文明遭遇生態危機,當科技發展面臨倫理挑戰,枚乘筆下"懸無極之高,垂不測之淵"的隱喻,依然具有驚人的現代性。重讀這個穿越兩千年的成語,實則是重新發現中國智慧對危機管理的獨特認知——在千鈞重壓之下,仍保有不折的韌性與從容。
龔秋 發表於 2025-5-1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髮千鈞"的哲學意蘊與文學張力】

"一髮千鈞"作為漢語成語的經典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修辭層面的精妙,更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危機意識與辯證思維。考其源流,【漢書·枚乘傳】所載"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的原始表述,已展現出漢代文人對於極端對立統一關係的深刻認知。這種將"無極之高"與"不測之淵"並置的修辭策略,實為中國人"居安思危"哲學思想的語言具象化。

唐代韓愈【與孟尚書書】中"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的化用,標誌着該成語的定型。韓文公以復古文風著稱,其運用此典恰體現"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將抽象的危機意識轉化為可感的文學意象。值得注意的是,與韓愈交遊的孟郊詩作中亦常見類似表達,如"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的危殆感,二者共同構成中唐文人面對世變的集體焦慮。這種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危機相勾連的修辭傳統,正是"一髮千鈞"能突破具體語境而成為成語典範的內在理路。

從語言學角度審視,"一髮千鈞"構成主謂式結構的完形審美:量詞"發"與"鈞"形成微觀與宏觀的強烈對比,數詞"一"與"千"構建懸殊的數量級差,動詞"引"或"系"則賦予靜態危機以動態張力。這種語言結構的高度凝練,使其在唐代以降的文學創作中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既可用於描寫物理世界的真實險境(如例1、2),也能隱喻情感(例5)、經濟(例4)等抽象範疇的臨界狀態。

該成語在近現代語境中的嬗變尤具啟示性。當商業文明遭遇系統性風險(例4),或個體情感面臨決斷時刻(例7),"一髮千鈞"的古典意象被賦予現代性內涵。這種跨越千年的語義活力,印證了中國成語作為文化基因的強大生命力。其價值不僅在於危機描述的精準,更在於提醒世人:最極端的對立往往孕育着轉機,這正是"危機"二字的本真含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