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2|回復: 1

[成语典故] 一发千钧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31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发千钧〗相关人物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一发千钧〗涵义

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发千钧〗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一发千钧〗辨析

〖一发千钧〗读音:yī fà qiān jūn

〖一发千钧〗近义词:岌岌可危、间不容发、危如累卵

〖一发千钧〗反义词:安如泰山

〖一发千钧歇后语〗:一根头发系石磨

〖一发千钧〗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一发千钧〗造句

1、正在这一发千钧的危急时刻,飞机冲出了冷气团,终于脱险了。

2、正当火车冲向小女孩的一发千钧之际,他飞快似的冲了上去,把小孩推离轨道,自己却光荣牺牲了。

3、福克脸上还是毫无表情,尽管他的整个命运也系在这一发千钧的时刻上。

4、商业是开放系统,而世界经济是封闭系统,其反作用力一发千钧,但于日常商业经济感受实不搭界。

5、雨水抹杀着所剩无几的夏日,而你良久以来也在抹杀我一发千钧的爱。

6、在这一发千钧之际,却听得张剑扬大喝一声,身形疾速旋转犹如一阵龙卷风,将围攻之人吸至身旁,顷刻间又尽数打散开去。

7、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会一拍而散,可在这一发千钧之际,我还是选择了一刀两断。

8、盘坐甲板的夜郎笙欲求紫河车于垢离,施展三握发之术,蓬头红发分出一缕,此术一发千钧便将袭击垢离的那只火鸟切开分飞。这并不是说,这次登陆不是一发千钧。

9、一发千钧之时,李明及时赶到了。

〖一发千钧〗成语典故: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一发千钧〗成语接龙:

一发千钧→钧天广乐→乐天任命→命词遣意→意气高昂→昂首望天→天昏地黑→黑天白日→日饮亡何→何所不至→至死不逾→逾年历岁→岁聿云暮→暮景桑榆→榆次之辱→辱国丧师→师直为壮→壮志凌云→云合响应→应付自如→如蹈汤火→火上浇油→油然而生→生吞活夺→夺席谈经→经天纬地→地广人希→希旨承颜→颜丹鬓绿→绿树成荫→荫子封妻→妻梅子鹤→鹤发鸡皮→皮相之见→见兔顾犬→犬吠之警→警愦觉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眼→眼明手快→快意当前→前目后凡→凡桃俗李→李下瓜田→田父之获→获隽公车→车水马龙→龙章秀骨→骨软觔麻→麻痺不仁→仁至义尽→尽力而为→为善最乐→乐极生哀→哀矜惩创→创业维艰→艰苦创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成龙去→去暗投明→明推暗就→就正有道→道不拾遗→遗落世事→事半功倍→倍道兼行→行动坐卧→卧不安枕→枕戈达旦→旦暮入地→地瘠民贫→贫贱之知→知小谋大→大而化之

许佬 發表於 2025-4-1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发千钧"的危机美学与唐代文人的精神张力》

"一发千钧"作为汉语成语的经典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修辞学的精妙,更承载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危机意识与生命美学。考其源流,《汉书·枚乘传》以"一缕系千钧"的意象,构建了华夏文明对临界状态的独特认知方式。这种将极端矛盾凝聚于微观具象的修辞智慧,在唐代诗文中获得创造性转化,尤以韩愈、孟郊的文学实践最具典范意义。

韩愈《论佛骨表》事件堪称"一发千钧"的精神注脚。元和十四年(819年)的正月谏诤,实为儒家道统与皇权意志的终极博弈。当韩愈以"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的激烈言辞挑战宪宗信仰时,其处境恰如千钧悬于一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危机状态反而激发出文学创作的巅峰时刻,南迁途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是危机美学的诗意呈现。韩门弟子皇甫湜评其"危言竦论",恰揭示了危机与文思的辩证关系。

孟郊的苦吟诗学则从另一维度诠释此成语。其《秋怀》"峭风梳骨寒"的极端体验,将生命置于精神钢丝之上。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实则忽略了这种"一发千钧"式写作的审美价值——当诗人将全部生命重量悬挂于"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时,正实现了艺术张力的最大化。

在语用学层面,该成语的现代应用多侧重其物理性危机描述,如例句中的飞机脱险、火车救人等场景。然细究之,"钧"作为三十斤的重量单位,在春秋时期已具礼器内涵,《周礼·考工记》有"钧者,均也"的训诂。这意味着成语本身暗含价值判断的失衡,与单纯形容危急的"岌岌可危"存在微妙差异。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辩证思维,或许正是对这种临界状态的最佳哲学诠释。

当代社会语境中,"一发千钧"更宜作为文化基因来解读。当商业文明遭遇生态危机,当科技发展面临伦理挑战,枚乘笔下"悬无极之高,垂不测之渊"的隐喻,依然具有惊人的现代性。重读这个穿越两千年的成语,实则是重新发现中国智慧对危机管理的独特认知——在千钧重压之下,仍保有不折的韧性与从容。
龚秋 發表於 2025-5-1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发千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张力》

"一发千钧"作为汉语成语的经典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修辞层面的精妙,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危机意识与辩证思维。考其源流,《汉书·枚乘传》所载"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的原始表述,已展现出汉代文人对于极端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认知。这种将"无极之高"与"不测之渊"并置的修辞策略,实为中国人"居安思危"哲学思想的语言具象化。

唐代韩愈《与孟尚书书》中"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的化用,标志着该成语的定型。韩文公以复古文风著称,其运用此典恰体现"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将抽象的危机意识转化为可感的文学意象。值得注意的是,与韩愈交游的孟郊诗作中亦常见类似表达,如"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危殆感,二者共同构成中唐文人面对世变的集体焦虑。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危机相勾连的修辞传统,正是"一发千钧"能突破具体语境而成为成语典范的内在理路。

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一发千钧"构成主谓式结构的完形审美:量词"发"与"钧"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强烈对比,数词"一"与"千"构建悬殊的数量级差,动词"引"或"系"则赋予静态危机以动态张力。这种语言结构的高度凝练,使其在唐代以降的文学创作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既可用于描写物理世界的真实险境(如例1、2),也能隐喻情感(例5)、经济(例4)等抽象范畴的临界状态。

该成语在近现代语境中的嬗变尤具启示性。当商业文明遭遇系统性风险(例4),或个体情感面临决断时刻(例7),"一发千钧"的古典意象被赋予现代性内涵。这种跨越千年的语义活力,印证了中国成语作为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危机描述的精准,更在于提醒世人:最极端的对立往往孕育着转机,这正是"危机"二字的本真含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