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8|回復: 1

[成语典故] 运斤成风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31 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运斤成风〗涵义

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像锄头的锐器)。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又说技巧熟练,大胆、快捷而有力。有时也用于形容自信。

〖运斤成风〗出处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运斤成风〗辨析

〖运斤成风〗读音:yùn jīn chéng fēng

〖运斤成风〗近义词: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运斤成风〗反义词:顾谋辄左、笨手笨脚

〖运斤成风〗用法:补充式;作定语;含褒义

〖运斤成风〗造句

1、这位雕塑家工作时真的是运斤成风,不到一个月,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就雕塑成功了。

2、这个工作要求很严,不能出丝毫差错,没有运斤成风的本领,休想干好。

3、这位老雕刻家的手,真是运斤成风,神奇到了极点。

4、处理一些政治争端也能运斤成风,游刃有余了。

5、死了一个讹人钱财的老千,即便是当时就露了破绽,至多引起一阵骚乱也就罢了,何况我运斤成风,自以为精湛。

6、在旨在促进团结提神醒脑的思想交锋中,批评者应该“运斤成风”,而被批评者应该“立不失容”,就像传说中的“匠石”与“郢人”。

〖运斤成风〗成语典故:

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运斤成风文言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⑿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运斤成风白话文〗:

庄子送葬,达到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城有个人的鼻尖上沾了白粉,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点白粉。石匠挥动着斧头,带着呼呼的风声,听任(斧头)去砍白粉,白粉被削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却一点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将匠石叫来,说:‘(请你)给我也试试看。’匠石说:‘我曾经确实能够砍掉鼻灰。即使这样,我的配手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先生去世以后,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我没有说话的人了。”

〖运斤成风〗成语接龙:

运斤成风→风和日暖→暖衣饱食→食而不化→化腐为奇→奇离古怪→怪事咄咄→咄嗟之间→间不容砺→砺岳盟河→河鱼天雁→雁过留声→声东击西→西颦东效→效死输忠→忠不避危→危言危行→行之有效→效犬马力→力殚财竭→竭尽全力→力不从心→心旌摇摇→摇头摆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人一等→等量齐观→观山翫水→水性杨花→花遮柳掩→掩口失声→声气相通→通古达变→变幻无穷→穷年屡月→月露风云→云窗月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而知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羞识廉→廉泉让水→水楔不通→通同一气→气急败丧→丧胆游魂→魂牵梦萦→萦肠惹肚→肚里蛔虫→虫鸣螽跃→跃马扬鞭→鞭约近里→里出外进→进退可否→否极阳回→回心转意→意料之外→外强中瘠→瘠人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辨惑→惑世诬民→民安国泰→泰然处之→之死靡二→二八女郎→郎才女姿→姿意妄为→为虺弗摧→摧眉折腰→腰金拖紫→紫气东来→来日方长→长街短巷→巷尾街头→头出头没

〖运斤成风〗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含义:

高超的技艺即来自刻苦的磨练,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

 
陆刁 發表於 2025-5-14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运斤成风"的技艺境界与道器关系》

"运斤成风"一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其表层意义虽为形容匠石技艺之精妙,然细究之,实蕴含先秦时期"道进乎技"的深刻哲学。匠石运斧削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此非独技艺之奇,更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体道境界。

从文字训诂观之,"运"字从辵从军,本有周流运转之意;"斤"为斧钺类工具,在甲骨文中象曲柄斧形。二字组合,既体现动作的连贯性,又暗含力量的精准控制。所谓"成风",非谓斧速之快,实指动作与气息合一的自然状态,与《庄子》"与物为春"的境界相通。

此典故的特殊性在于展现双重主体性:匠石之"运斤"与郢人之"立容"缺一不可。郭象注云:"非夫不动之质,忘言之对,则虽至言妙斫而无所用之。"这正是庄子揭示的"相待之理"——技艺的极致展现需要施受双方的绝对信任与默契。宋元君时期"质死"而技不可复现,恰说明技艺的本质不在工具性操作,而在主体间性的精神共鸣。

与《庖丁解牛》比较可见:庖丁强调"依乎天理"的个体修为,匠石则凸显"主客相成"的互动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庄子技艺观的一体两面。后世将"运斤成风"简化为技术娴熟之义,实为概念的窄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方得此典真谛。

在当代语境中运用此语,当注意三重维度:其一,技术层面的纯熟精准;其二,心理层面的专注无畏;其三,关系层面的互信共生。观今日所谓"工匠精神",若仅停留在第一层,则未得庄学三昧。真正的"运斤成风",必是"道器合一"的完美体现,亦是人与其存在境遇的和解状态。学者钱穆曾指出:"中国艺术精神,贵能于规矩中见性灵。"此语可为"运斤成风"作最佳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