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9|回復: 0

[成语典故] 秋风过耳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31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风过耳〗相关人物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秋风过耳〗涵义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秋风过耳〗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秋风过耳〗辨析

〖秋风过耳〗读音:qiū fēng guò ěr

〖秋风过耳〗近义词:无动于衷、如风过耳、过耳春风、马耳东风

〖秋风过耳〗反义词:洗耳恭听、侧耳细听、侧耳静听

〖秋风过耳〗用法:主谓式;作宾语

〖秋风过耳〗造句

1、不管大家怎样劝他,他都像秋风过耳一般,根本不听。

2、他说的那些话,对我不过是秋风过耳,我不会往心里去的。

3、对那些不实的流言,他一向当成秋风过耳,不予理会。

4、这位学生将老师的训诲当成秋风过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5、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说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

6、他的心变了,怎么连父母的劝阻,也只当秋风过耳

7、小明想起长辈平时的谆谆教诲,他全当作秋风过耳,如今身无一技之长,已经后悔莫及。

8、老王好像对于艺术毫无兴趣,不然怎么听到钢琴家的演奏,也是当成秋风过耳一般?

9、萧临风仰天大笑,如同吟咏般答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什么宋齐梁陈,更是秋风过耳!”。

〖秋风过耳〗成语典故: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浑厚,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561年,吴王病重,把季札叫来,要把王位传他。季札不受,说:“按理是长子即位,父王请不要对我有什么偏爱!”吴王就将王位传了长子诸樊,要他好好照顾季札。

诸樊当了吴王后,和两个弟弟商量: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袭,最后让季札为王。三个兄弟相继当了吴王。季札都忠诚地辅佐他们,因此贤名远扬。

后来余昧临终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坚决推脱,说:“我早就说过不要王位。做人只求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象耳边吹过的秋风,我是不关心的。”他离开了京城,直到僚被立为吴王,才回来,继续辅佐僚治理国家。

〖秋风过耳〗成语接龙:

秋风过耳→耳满鼻满→满坑满谷→谷马砺兵→兵不厌诈→诈痴佯呆→呆里撒奸→奸掳烧杀→杀鸡为黍→黍离麦秀→秀水明山→山栖谷饮→饮水辨源→源头活水→水中著盐→盐梅相成→成败论人→人非木石→石烂海枯→枯木发荣→荣华富贵→贵不可言→言颠语倒→倒持泰阿→阿弥陀佛→佛心蛇口→口不二价→价等连城→城狐社鼠→鼠入牛角→角户分门→门庭若市→市民文学→学无常师→师直为壮→壮发冲冠→冠上履下→下学上达→达地知根→根结盘固→固执己见→见所不见→见机而作→作壁上观→观者云集→集腋成裘→裘敝金尽→尽情尽理→理不忘乱→乱首垢面→面面相覩→覩着知微→微显阐幽→幽期密约→约法三章→章甫荐履→履险若夷→夷齐让国→国仇家恨→恨如头醋→醋海翻波→波骇云属→属辞比事→事无巨细→细大不捐→捐残去杀→杀鸡儆猴→猴头猴脑→脑满肠肥→肥头胖耳→耳后风生→生财有道→道微德薄→薄情无义→义无旋踵→踵迹相接→接三连四→四面受敌→敌国外患→患得患失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23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秋风过耳"的哲学意蕴与季札之德》

"秋风过耳"一典,实蕴春秋大义。季札三让吴位之事,非仅见其谦逊,更彰圣贤"以德抗位"之精神。《礼记》云:"德者,得也。"季札所谓"富贵如秋风"者,正合《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旨。此中深意,当从三端阐发:

一曰去执之智。季札观周乐而论各国兴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识见卓然。然于王位则视若浮云,此非矫情,实乃参透"物来顺应,未来不迎"之理。佛家谓之"放下",道家谓之"无待",儒家谓之"无适无莫",三教殊途而同归。今人每为蜗角虚名所困,观季札之风,能无愧乎?

二曰守分之礼。季札坚持"嫡长继承"之制,非畏权势,实遵周礼。《论语》载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称其"至德"。季札之行,正是泰伯遗风。宋儒朱熹注此,特重"天理人欲之辨"。季札所弃者非王位,实乃僭越之欲也。

三曰用世之仁。观其"去而耕于野"却不离辅政,恰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义。其让位非避世,乃以布衣行教化,此所谓"形遁而神不遁"者。苏轼《留侯论》言"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季札之度,庶几近之。

今之用此典者,多取其"漠然"之义,实未尽其奥。季札之"秋风过耳",非冷漠也,乃超越也;非消极也,乃通透也。犹如庄子"听之以气",非不闻声,是不滞于声。若解此意,则知成语接龙中"耳满鼻满"之俗,恰成反讽——真智者必不为外物所壅塞也。

《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季札之心,正是此境。然今人当鉴者,不在效其让位之举,而在修其"物物而不物于物"之怀。世有季札之风,则天下可少多少纷争?学者不可不察。
于口 發表於 2025-7-3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秋风过耳"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秋风过耳"一典出自季札让国之事,其表层语义虽为漠然置之之态,然深究其里,实蕴含三重哲学境界:其一为"去执"之境,季札三让王位,非故作清高,乃破除对权位之执念,《礼记》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正与此合;其二为"守分"之智,其坚持"长子继位"的礼法原则,体现儒家"正名"思想;其三乃"逍遥"之怀,将富贵视若秋风,暗合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超越精神。

考季札生平,其让国非消极避世。《左传》载其出使中原"观周乐"而通晓兴衰,聘鲁国而明礼制,实为以"无位"行"有位"之事。这种"外物而内仁"的处世之道,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异曲同工。钱穆《国史大纲》评季札"让国存义",正是点明其表面淡然下的精神坚守。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漠不关心"之贬义,实为误读。观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方得真谛——非谓麻木不仁,乃历经沧桑后的超然。当代社会功利思潮盛行,尤需此种"有所不为"的定力。王阳明言"去人欲,存天理",季札之"秋风"意象,恰是涤荡物欲的清凉剂。

至若成语接龙"耳满鼻满"之属,虽属文字游戏,然"满"字暗含警醒——耳目之娱过甚,反失本心。季札故事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更当学会对纷杂声音作"秋风过耳"的智慧筛选,于芜杂中守其清,于喧嚣中养其静,此乃古典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