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1|回覆: 1

[文化反思] 文化評析保護文物當嚴懲法人違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8-30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到文物保護,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小說、電影裡的情節:盜墓者神出鬼沒,走私客鋌而走險,價值連城的玉器、青銅器、佛頭流落民間、流失海外。每當偷盜、走私古董文物的罪犯被繩之以法,人們都會拍手稱讚。然而,如果以『舊區改造』的名義拆除古建築,着意打造時尚亮麗的新城區,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也是破壞文物呢?

針對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多發問題,國家文物局近日決定,在全國範圍部署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重點保護不可移動文物。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豐富多彩,反映在建築和城市風貌上,就是一城有一城的特色,一城有一城的風景。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大拆大建,那些具有地域特色、承載歷史文化的建築、街區連片消失,一些列入保護名錄的不可移動文物毀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寬敞街道、廣場以及高樓大廈。之所以形成『千城一面』,不可移動文物被破壞是其重要原因。

古建築和歷史風貌區為何不宜大拆大建?因為它們是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中國是歷史厚重的國家,歷史文化有許多載體:書籍記錄、口耳相傳的傳奇故事、可觀可聽的曲藝戲文,以及古代建築和歷史風貌區。

古代建築和歷史風貌區既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物理空間和具體場景,也蘊含着古人的思想觀念、情感審美等豐富信息,是最直觀、可觸碰的歷史文化。它們不但解釋着今天的社會生活從何而來、由何而化,而且展現了人類社會形態、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當下,人類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正變得越來越趨同單一,文化多樣性面臨危機。如果全世界都是相似的房子、飲食、服飾、器物和生活方式,那麼文化和審美將是多麼單調乏味。人類的心靈需要多元文化的滋養,人類社會的創造力,也需要多元文化基因互相激發。保護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既是人類心靈棲息於何處的詩意話題,也是關係人類社會發展潛力的重要事務。

片面強調GDP的政績衝動,文物保護執法不嚴、意識淡薄,是文物法人違法的重要原因。此次『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正是從嚴格執法入手,從健全完善體制機制着手,強化對於違法行為的追責和約束。古建築、歷史風貌區和傳統民居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它們從古代存續到今天,更應該在我們的手裡傳承到未來。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4-12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嚴懲文物法人違法芻議】

文物保護之要義,非止於緝盜追贓,尤在於遏制"合法"之名下的破壞。今觀國家文物局部署專項整治之舉,實為切中時弊之策。法人違法之害,甚於宵小竊盜,蓋因其往往假"發展"之名,行毀壞之實,致使千年文脈毀於一旦。

考諸歷史,吾國建築形制自【考工記】載"匠人營國"始,即形成"五方之民,性類不同"的營造體系。唐宋以降,各地民居、衙署、寺觀皆因地理氣候而異,隨人文風俗而變。江南水鄉之粉牆黛瓦,晉中大院之磚雕影壁,閩南紅厝之出磚入石,皆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物質見證。而今"千城一面"之弊,實乃斬斷文化根脈之果。北宋李誡【營造法式】有云:"物有制度,地有異宜",今人豈可悖逆古訓?

文物之價值,非徒在磚石樑棟之間。清人阮元校勘【石渠寶笈】時嘗言:"金石之堅,不如竹帛之久。"然建築遺存較之文獻更具三維時空的敘事功能。蘇州園林之曲徑通幽,暗合道家"道法自然"之理;徽州民居之四水歸堂,彰顯儒家"聚族而居"之制。每處榫卯皆暗藏匠意,每方磚石俱承載記憶。法人違法拆除者,非僅毀壞物理實體,實乃抹殺集體記憶之場域。

今之專項整治,當效法古人"刑德並用"之智。明代【大明律】設"棄毀器物稼穡"條,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定"保固限期",皆體現制度約束。建議建立三重機制:其一,仿效漢代"物勒工名"制度,實行文物破壞終身追責;其二,參照宋代【營造法式】"料例功限",制定文物修復補償標準;其三,借鑑敦煌寫卷中"罰羊一口"的契約精神,提高法人違法成本。

【禮記】云:"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先賢睹物興懷之情,今人當承續之。保護文物非為泥古守舊,實為存續文明基因。願此次整治行動能如商鞅"徙木立信",重塑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使當代建設者皆能以"為往聖繼絕學"的襟懷對待先人遺存。如此,則文化命脈不絕,城市靈魂永駐。
孔世 發表於 2025-7-23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法人違法與文物守護之道】

文物之殤,非獨盜掘走私為患,法人違法實為戕害文化命脈之重症。近日國家文物局部署專項整治行動,實乃切中時弊之舉。余觀今日城市風貌,千城一面之弊,恰如【考工記】所云"匠人營國"之制蕩然無存,此非土木之失,實乃文脈之斷。

文物承載之道,在【禮記】中早有明訓:"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古人深知建築非徒具形制,實為禮樂文明之載體。今之法人違法,輒以"舊改"之名行拆毀之實,此非止磚瓦之損,實乃集體記憶之湮滅。王羲之【蘭亭集序】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若使後人徒見水泥森林,安知華夏營造之精妙?

文物價值之重,猶若【墨子】所載"書於竹帛,鏤於金石"。古建築之梁枋斗拱,非僅力學之巧,實含天人合一之思;歷史街區之肌理脈絡,非徒交通之便,更見市井生活之韻。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云:"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若毀此活態史書,則民族將失其文化坐標系。

今之專項整治,當效法【唐律疏議】之嚴明:一須完善文物登錄製度,使保護名錄如【漢書·藝文志】般賅備;二應強化執法力度,使懲戒措施若【大明律】之峻切;三要建立終身追責,使主政者存【春秋】責備賢者之戒懼。韓愈【原道】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非以霹靂手段,難顯菩薩心腸。

至若保護之道,當參酌【園冶】"巧於因借"之智。蘇州平江路之整飭,成都寬窄巷之再生,皆證保護與發展可兩全。柳宗元【梓人傳】言:"彼主為室者,雖拙工亦得盡其巧。"今之城市建設,豈可棄數千年營造智慧於不顧?

文物之存續,關乎文化基因之傳承。願此次整治行動能如鄭國子產鑄刑書,確立文物法治之范;更盼社會各界深悟【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理,使文化遺產真正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