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2|回覆: 2

[成語典故] 負重致遠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8-29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負重致遠】相關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顧邵,三國時期的孫吳官吏。字孝則,出身江南士族。顧雍長子。

【負重致遠】涵義

負:背着;致:送到。背着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負重致遠】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趙憙傳】:“更始曰:‘繭栗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負重致遠】辨析

【負重致遠】讀音:fù zhòng zhì yuǎn

【負重致遠】近義詞:任重道遠

【負重致遠】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補語

【負重致遠】造句

1、新的領導班子充滿朝氣,相信一定能負重致遠,把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完成好。

2、人的一生有如負重致遠,不可急躁。

3、以他的能力與毅力,必能負重致遠,為公司創造新契機。

4、老師讓我當班長,說我可以負重致遠

5、他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心,如何能負重致遠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責任?

6、今天讓我來擔任防疫處長,這是件負重致遠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7、我對他有份負重致遠的期許,盼他盡心盡力扛起重任來。

8、辦好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所以負責的官員必須要有負重致遠的體認。

【負重致遠】成語典故:

東漢末,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的侄兒,名叫龐統。那時候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也成了好朋友。龐德公非常讚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世俊傑。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送葬到吳郡。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說龐統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論間,眾名士請龐統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先評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說:“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眾名士聽了,都說他評到了點子上。接着,龐統又評顧劭。他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耐勞的牛,但能夠背負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有人請他評評自己,他頗為自負地說:“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

【負重致遠】成語接龍:

負重致遠→遠不間親→親如骨肉→肉跳神驚→驚愕失色→色膽迷天→天高地下→下筆有神→神謨廟算→算沙摶空→空費詞說→說黃道黑→黑漆皮燈→燈蛾撲火→火雲如燒→燒眉之急→急公近利→利深禍速→速戰速決→決不待時→時不我待→待賈而沽→沽譽釣名→名利雙收→收園結果→果然如此→此中三昧→昧地謾天→天各一方→方言矩行→行屍走骨→骨瘦如豺→豺狼橫道→道盡途窮→窮富極貴→貴賤高下→下馬看花→花簇錦攢→攢三聚五→五色相宣→宣化承流→流金鑠石→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集螢映雪→雪窗螢火→火海刀山→山吟澤唱→唱對台戲→戲蝶游蜂→蜂擁而來→來者可追→追遠慎終→終始若一→一星半點→點頭咂嘴→嘴清舌白→白髮紅顏→顏丹鬢綠→綠林豪客→客死他鄉→鄉壁虛造→造謠惑眾→眾毛飛骨→骨瘦形銷→銷神流志→志得氣盈→盈盈一水→水到渠成→成雙作對→對證下藥→藥石之言→言行若一→一心一路→路柳牆花→花香鳥語→語重情深→深惟重慮→慮周藻密→密雲不雨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29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負重致遠"之精神品格與文化意蘊】

"負重致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分量的精神意象,其價值內涵遠超出字面意義的承載功能。考其源流,此語初見於【後漢書·趙憙傳】,經三國龐統品評人物而彰顯於世。龐統以"駑牛能負重致遠"喻顧劭之才,實則是中國士人精神圖譜的精準描摹——不尚捷巧而貴堅毅,不慕速成而重恆久。

從文化哲學層面審視,"負重"與"致遠"構成一組辯證關係。【周易·繫辭】言"厚德載物",老子謂"大器晚成",皆與此語精神相通。儒家強調"士不可不弘毅",正是對負重精神的禮讚;道家主張"柔弱者生之徒",亦暗合致遠之道的智慧。三國時期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實踐,恰是此精神的最佳註腳——其六出祁山雖未竟全功,然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當,正是負重致遠精神的極致體現。

在當代語境中,此成語更顯現出特殊的現代性價值。當社會普遍追求"輕資產""快迭代"之時,負重精神恰成矯正時弊的良方。觀華為任正非"力出一孔"的堅持,察航天工程"十年磨一劍"的定力,莫不是傳統文化精神在現代商道與科技領域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概念移植,而是將"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古老智慧,轉化為應對複雜系統的方法論。

教育領域尤需重拾此精神真諦。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宏願,朱熹"循序漸進"的為學之道,皆強調學術積累的厚重感。當下教育若過分強調"快樂學習"而忽視刻苦精神的培養,恰與"駑牛十駕"的古老智慧相悖。王陽明言"在事上磨鍊",正是對負重致遠最精妙的詮釋——真正的致遠必以切實的負重為階梯。

回望歷史長河,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這種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更需要理解"負重"不是被動承受,而是主動擔當;"致遠"不是功利性的到達,而是價值性的實現。唯有如此,這一古老智慧才能在新時代煥發更璀璨的光芒。
盧岐 發表於 2025-8-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負重致遠"之精神品格與文化意蘊】

"負重致遠"一詞語出【後漢書】,其典源可追溯至三國時期龐統品評人物的著名典故。此成語以"負"與"致"兩個動詞為核心,構建出動態的意象空間,不僅凝練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學內涵。

從語義學角度考察,"負重"強調承受之能,"致遠"彰顯持久之力。龐統以"駑牛"喻顧劭,看似貶抑,實則暗含"大巧若拙"的哲學智慧。這與【老子】"大器晚成"、【莊子】"無用之用"的思想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韌勁"的價值認同。相較於"任重道遠"的宏觀敘事,"負重致遠"更突出個體在具體情境中的擔當精神。

在歷史語境中,此成語的生成具有特殊意義。漢末三國時期,社會動盪,人才評價標準發生轉變。龐統以"負重"許顧劭,正是對亂世中務實品格的推崇。諸葛亮【誡子書】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視為對此精神的補充闡釋。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士人"內聖外王"理想的人格註腳。

就現代應用而言,"負重致遠"已超越原始語境,發展為重要的管理哲學。在組織行為學視角下,它強調的不僅是任務完成能力,更是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韌性。當代社會所謂的"抗逆力"(resilience)概念,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成語造句所示,從防疫工作到教育大業,皆需此種"駑牛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龐統在品評他人時展現的"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智",恰是【人物誌】所稱"明哲"之境。這種既肯定他人特質又不妄自菲薄的態度,正是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生動體現。成語典故中暗含的人才評價智慧,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仍具啟示意義。

"負重致遠"作為文化基因,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脈。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炫目的才華,而在於持守的定力;不在一時的爆發,而在恆久的堅持。這種精神品格,正是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