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3|回復: 2

[成语典故] 负重致远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8-29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负重致远〗相关人物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顾邵,三国时期的孙吴官吏。字孝则,出身江南士族。顾雍长子。

〖负重致远〗涵义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负重致远〗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憙传〗:“更始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负重致远〗辨析

〖负重致远〗读音:fù zhòng zhì yuǎn

〖负重致远〗近义词:任重道远

〖负重致远〗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

〖负重致远〗造句

1、新的领导班子充满朝气,相信一定能负重致远,把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2、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3、以他的能力与毅力,必能负重致远,为公司创造新契机。

4、老师让我当班长,说我可以负重致远

5、他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心,如何能负重致远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责任?

6、今天让我来担任防疫处长,这是件负重致远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7、我对他有份负重致远的期许,盼他尽心尽力扛起重任来。

8、办好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所以负责的官员必须要有负重致远的体认。

〖负重致远〗成语典故: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负重致远〗成语接龙:

负重致远→远不间亲→亲如骨肉→肉跳神惊→惊愕失色→色胆迷天→天高地下→下笔有神→神谟庙算→算沙抟空→空费词说→说黄道黑→黑漆皮灯→灯蛾扑火→火云如烧→烧眉之急→急公近利→利深祸速→速战速决→决不待时→时不我待→待贾而沽→沽誉钓名→名利双收→收园结果→果然如此→此中三昧→昧地谩天→天各一方→方言矩行→行尸走骨→骨瘦如豺→豺狼横道→道尽途穷→穷富极贵→贵贱高下→下马看花→花簇锦攒→攒三聚五→五色相宣→宣化承流→流金铄石→石破天惊→惊喜交集→集萤映雪→雪窗萤火→火海刀山→山吟泽唱→唱对台戏→戏蝶游蜂→蜂拥而来→来者可追→追远慎终→终始若一→一星半点→点头咂嘴→嘴清舌白→白发红颜→颜丹鬓绿→绿林豪客→客死他乡→乡壁虚造→造谣惑众→众毛飞骨→骨瘦形销→销神流志→志得气盈→盈盈一水→水到渠成→成双作对→对证下药→药石之言→言行若一→一心一路→路柳墙花→花香鸟语→语重情深→深惟重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29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负重致远"之精神品格与文化意蕴》

"负重致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分量的精神意象,其价值内涵远超出字面意义的承载功能。考其源流,此语初见于《后汉书·赵憙传》,经三国庞统品评人物而彰显于世。庞统以"驽牛能负重致远"喻顾劭之才,实则是中国士人精神图谱的精准描摹——不尚捷巧而贵坚毅,不慕速成而重恒久。

从文化哲学层面审视,"负重"与"致远"构成一组辩证关系。《周易·系辞》言"厚德载物",老子谓"大器晚成",皆与此语精神相通。儒家强调"士不可不弘毅",正是对负重精神的礼赞;道家主张"柔弱者生之徒",亦暗合致远之道的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实践,恰是此精神的最佳注脚——其六出祁山虽未竟全功,然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正是负重致远精神的极致体现。

在当代语境中,此成语更显现出特殊的现代性价值。当社会普遍追求"轻资产""快迭代"之时,负重精神恰成矫正时弊的良方。观华为任正非"力出一孔"的坚持,察航天工程"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莫不是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商道与科技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概念移植,而是将"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应对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教育领域尤需重拾此精神真谛。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朱熹"循序渐进"的为学之道,皆强调学术积累的厚重感。当下教育若过分强调"快乐学习"而忽视刻苦精神的培养,恰与"驽牛十驾"的古老智慧相悖。王阳明言"在事上磨炼",正是对负重致远最精妙的诠释——真正的致远必以切实的负重为阶梯。

回望历史长河,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这种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理解"负重"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担当;"致远"不是功利性的到达,而是价值性的实现。唯有如此,这一古老智慧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卢岐 發表於 2025-8-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负重致远"之精神品格与文化意蕴》

"负重致远"一词语出《后汉书》,其典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庞统品评人物的著名典故。此成语以"负"与"致"两个动词为核心,构建出动态的意象空间,不仅凝练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负重"强调承受之能,"致远"彰显持久之力。庞统以"驽牛"喻顾劭,看似贬抑,实则暗含"大巧若拙"的哲学智慧。这与《老子》"大器晚成"、《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韧劲"的价值认同。相较于"任重道远"的宏观叙事,"负重致远"更突出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担当精神。

在历史语境中,此成语的生成具有特殊意义。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人才评价标准发生转变。庞统以"负重"许顾劭,正是对乱世中务实品格的推崇。诸葛亮《诫子书》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视为对此精神的补充阐释。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士人"内圣外王"理想的人格注脚。

就现代应用而言,"负重致远"已超越原始语境,发展为重要的管理哲学。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它强调的不仅是任务完成能力,更是面对压力时的心理韧性。当代社会所谓的"抗逆力"(resilience)概念,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成语造句所示,从防疫工作到教育大业,皆需此种"驽牛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庞统在品评他人时展现的"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智",恰是《人物志》所称"明哲"之境。这种既肯定他人特质又不妄自菲薄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生动体现。成语典故中暗含的人才评价智慧,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具启示意义。

"负重致远"作为文化基因,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炫目的才华,而在于持守的定力;不在一时的爆发,而在恒久的坚持。这种精神品格,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