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2|回覆: 0

[思想啟蒙]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樓宇烈先生

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上海書展發佈了新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他擔任編輯的大家小書系列也同時在北京出版集團展台亮相上海書展。8月19日清晨,樓宇烈隻身從上海坐飛機回北京,今年82歲的他來到上海兩天,在上海書展進行了兩場演講和簽售,並接受了北京晚報記者的專訪。

在北大和學生打成一片

很難想像樓宇烈平時的生活為何如此繁忙,除了寫書之外,他還帶着19個博士生,出席各類學術會議。這是他自196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的第56年。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在一起,每次過年過節都把學生們叫過來聚一聚,要跟學生們打成一片,拓展他們的興趣,我的學生慢慢也開始練書法、畫畫了。樓宇烈告訴記者。

北京大學以學生社團的活躍知名,大部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如國學社,茶學社,耕讀社,古琴社等等,都是在樓宇烈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直到現在他還擔任社團的指導老師。我看這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吧,學生的社團必須要有指導老師,要是都不願意去做指導老師,那怎麼行啊,這是在推廣傳統文化,即使出了問題,我擔着呢。樓宇烈笑笑說,語氣又有自豪,國藝社在北大裏名氣很大的,每年在北大都有匯報演出的。

樓宇烈在忙碌中卻堅持着清淡,他認為藝術本身是為了改變人的心境,是陶冶情操的,不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你看我們現在不管是文藝、武藝還是技藝,都改變了本質,已經異化了,變成了吸引眼球的工具了,不是人的內在心性、情感的流露,更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樓宇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鍾子期和俞伯牙覓知音的故事是最典型的藝的道理,沒有知音的話,連琴都不需要彈了。

樓宇烈重視理性的哲學思考,也不歧視直觀直覺的人生智慧。人文的含義,就是通過禮樂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職責,盡職盡責,構成這個社會的有序和諧。在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樓先生說:人不能渾渾噩噩過日子,一個人要獲得身心健康,據中國古代的養生,要做到馭欲、養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慾,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

把生死看開就是長壽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的責任編輯焦雅君告訴記者,樓老先生把錢都捐出去做國藝社了。他是自己花錢的,學生來學古琴學崑曲都不用交任何費用,他的書畫也都捐給了中國佛教學會。焦雅君說,他對這些看得比較清楚,他住的地方雖然不大,但內心十分祥和,他很淡泊名利,這個可能我們普通人的境界是達不到的,這是聖人級別的。

生活中的東西,夠吃、夠喝、夠用就行了,這些有什麼可在意的呢?對此,樓宇烈是這樣回答的,說到這,念了一句【淮南子】裏的句子,作為自己人生觀的註腳: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原心反性,則貴矣;適情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

前面這些權勢、地位,金玉、千歲,是世俗人的見解,會讓自己糾結不已,但還有另外一個境界,就是回歸本來的我,能夠知足,把生死看開了,其實就是長壽,有生就有死,又何必去求千歲呢,世界上也沒有千歲。人生本來就是吃飽穿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就夠了,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樓宇烈解釋了這一句,又念了一句老子的話: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樓老身體特別好,精神也特別好,思維敏捷,記憶力特別好,我們常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北京出版集團人文社科部常務副總編高立志透露。杭州出生的樓宇烈在上海吃到本幫菜時大快朵頤,每次有人向樓老敬茶,樓老舉着杯子都站起來喝完再坐下,大家勸:您別老起身了,太累,樓老卻幽默地回答:沒關係,這就是我平時常做的運動蹲起嘛。

死記硬背不如行動

研究了一輩子古代經典、滿腹經綸的樓老卻不贊成孩子讀經。一開始有這個聲音我就反對的,他們的道理是,孩子小,容易記住,將來慢慢反芻,但我覺得不僅僅是孩子小、理解不了的問題,問題是我們的時代變了,過去讀四書五經是為了到大了用,我們現在到大了能用嗎?除非你專門研究這個專業。樓老主張要理解涵義,學一點用一點,宋明以來的學者都反對背章句,【禮記】裏也反對背章句,背誦那些字面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樓宇烈說到當今的社會問題,過去這些年,許多做父母的不盡父母的責任,所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做子女的也不盡做子女的責任,就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這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問題。

這跟我性格也有關係,我不是讀死書的人,死書就是書本上那些東西,活書就是生活,他經常對學生們講,不要讀死書,要讀活書,在帶學生的時候,他總對學生們說要充分開發他們各方面的興趣和關注,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告訴我,反而是書本外學的東西用上了。

我的學生不都是通過同一個途徑來的,大部分老師收學生要本科、研究生學這個專業,我的博士生裏,之前學什麼專業的都有,有學物理的、農業的、計算機的還有交響樂的指揮。樓宇烈覺得,這樣一個大家庭很好,大家把各方面的體會互相交流。樓宇烈的學生中,張培育原本是交響樂的指揮,她跟着我學就是想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指揮藝術的東西,人民日報知名記者蕭偉光是學材料物理出身的。在編輯大家小書的過程中,樓宇烈也主張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所以我主張有教無類,傳統文化沒有分門別類的,文、史、哲都是一家,現在的文化樣式是分科的樣式,分成這個門類,那個門類,我們這些年把學科分得太細了。

對於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如何面對未來樓老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近百年來,我們在引入西方科技時,未能擺正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致我們對歷史、甚至對身邊的地理環境都產生了陌生感。我們要更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只有對傳統抱有理解、認同和尊重,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可能與其他文化平等地比較與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長處。

史柴 發表於 2025-6-28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經"與"明經"之辨——樓宇烈先生文化教育觀芻議

樓宇烈先生對兒童讀經教育的審慎態度,實乃深諳傳統教育精髓的智者之言。先生之憂,非在經典本身,而在時人對待經典的態度與方法。今之所謂"讀經",往往流於機械背誦、形式模仿,此非古人"明經"之本意。明代大儒王陽明有言:"讀書須是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此語正道出經典教育的真諦——非為記誦辭章,而在體認精神。

先生所倡"國藝社"諸般實踐,恰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創造性轉化。古琴、書法、崑曲諸藝,皆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活態載體。北宋歐陽修云:"君子之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藝術實踐正是"事信言文"的具體呈現,使抽象義理化為可感可知的生命體驗。先生讓學生"練書法、畫畫",實則是引導他們通過藝術實踐體悟經典背後的文化精神。

先生強調"藝術為改變心境"之說,深得傳統藝道三昧。【禮記·樂記】有言:"樂者,天地之和也。"中國藝術向來追求"技進於道",而非炫技逞能。清代畫家石濤所謂"一畫之法,乃自我立",正道出藝術創作與心性修養的辯證關係。先生批評當下藝術"異化為吸引眼球的工具",實是對傳統文化異化的深刻洞察。

先生"馭欲、養情、明理"之養生觀,融攝了儒釋道三家智慧。孔子言"仁者壽",莊子謂"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佛家講"明心見性",皆指向身心健康的本源——精神境界的提升。先生將生死看開的生活態度,正是傳統文化"安時處順"生命智慧的現代表達。

樓宇烈先生的文化教育實踐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傳承貴在"得意忘形"。與其讓兒童機械讀經,不如營造文化浸潤的生活情境;與其空談義理,不如通過藝術實踐陶冶性情。此乃"由藝臻道"的傳統智慧,也是應對當代文化傳承困境的可行之道。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之教,潤物無聲。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13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樓宇烈先生的文化堅守:在經綸滿腹與讀經審慎之間的智慧平衡

樓宇烈先生對兒童讀經教育的審慎態度,恰恰體現了一位真正國學大師的深邃思考。這種立場絕非對傳統文化的疏離,而是對文化傳承規律的深刻把握。在當今"國學熱"的浪潮中,樓先生的清醒尤為珍貴。他反對的是將經典教育簡化為機械背誦,而非否定經典本身的價值。這種辯證態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庸"智慧的現代表達。

樓先生支持學生社團而不鼓勵兒童讀經,表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於他對文化傳承本質的理解。他深諳"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古訓,明白真正的文化傳承需要學習者的主動性與理解力。北大學生社團的蓬勃發展,正是這種自發文化熱情的體現;而兒童尚未具備相應認知能力時強加經典,則可能適得其反。這種區分展現了樓先生對教育規律的尊重。

樓先生將收入投入國藝社而非個人享受,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君子憂道不憂貧"這一儒家精神的最好詮釋。他通過支持古琴、崑曲等傳統藝術,實踐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理念。這種選擇表明,他反對的是形式化的讀經,而非經典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在樓先生看來,藝術陶冶比機械背誦更能觸及文化精髓。

樓先生對"藝"的本質思考尤其深刻。他指出當下藝術表演的異化現象,強調藝術應是心性修養而非炫技表演。這種觀點直指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關鍵問題:我們是否在追求形式時丟失了精神?他對"知音"文化的推崇,正是對傳統文化中"以藝載道"特質的堅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這種思考具有特別的警醒意義。

樓先生的文化實踐給我們重要啟示: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避免兩個極端——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盲目復古。他通過支持學生社團、投入藝術教育等方式,探索出一條"活態傳承"之路。這種傳承不執着於文字表象,而注重精神內核;不拘泥於古代形式,而關注現代轉化。樓先生的實踐表明,真正的文化傳承者既要是傳統的守護者,也必須是創新的實踐者。

樓宇烈先生的文化態度提醒我們: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語境下傳承傳統文化,需要的是樓先生這種既堅守根本又開放包容的智慧。經典的價值不在於死記硬背,而在於啟發思考;傳統的意義不在於簡單複製,而在於創造性轉化。這或許就是這位82歲學者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