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87|回復: 0

[中医理论] 跟师唐祖宣中医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8 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临床上,我治疗慢性肾病以益肾清利活血法为主,该治疗方法是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大法。

对于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我介绍一下益肾清利活血法,同时还讲一下肾虚、湿热、瘀血。慢性肾小球疾病,以慢性肾炎为主;肾虚与慢性肾小球疾病、湿热与慢性肾小球疾病、瘀血与慢性肾小球疾病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肾虚湿热瘀血的观点,简称肾虚湿(热)瘀理论。

肾虚是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可由禀赋不足、年老体弱、饮食失宜、久病及肾、药毒伤肾等导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虚邪之至,害归少阴,还是要伤肾。肾脏病本身也往往是由于蛋白质负荷过重而促进的,所以肾炎、肾衰要低蛋白饮食。

导致肾虚的原因很多,外湿与卫气相关,内湿跟肾虚有关。肾病及心、肾病及肝、肾病及脾、肾病及肺,导致的具体表现,肾失封藏、开阖失职、殃及他脏、肾虚湿瘀。

湿热越重,肾病进展就越快。湿热对人体有害,湿热可致瘀血。湿热的产生,有内外之分,湿与热不可分离,湿热交结才是导致肾脏病难以治疗、难以取得效果的一个原因。

湿热证的辨证,我把这六点称之为湿热征象,包括水肿、恶心呕吐、尿色黄浑、胸脘痞闷、舌苔黄腻以及尿检异常明显。治疗肾炎,不能忽略湿热,湿热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基本环节。

瘀血、瘀、血瘀是不同的概念,气血水的气化异常导致血瘀。瘀只是一个表象,本不在瘀,在于气血水的气化异常,所以瘀血的表现,有形之瘀、无形之瘀。肾虚湿瘀是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基本病机,肾虚为发病之本,湿瘀互结是进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肾虚为本、湿热、瘀血贯穿始终,所以要做益肾清利活血,益肾就是为了维护正气、扶正固本;清利叫作清湿热、利小便,减少炎症因子的影响等;活血叫作流畅气机,彰显肾气。

对于整个治疗我总结了五句话,益肾为本,兼顾五脏;清利活血,贯穿始终;分清标本,辨证运用;随症加减,知常达变;辨证辨病,综合治疗。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7-7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理论阐微》

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治体系,当以"肾虚湿瘀"理论为枢要。此理论融贯《内经》"肾主水"之旨与《伤寒论》少阴病传变之理,更参合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形成三焦气化-络脉瘀阻的立体病机框架。笔者临床四十余载,验证此理论于慢性肾病治疗确有实效,今就关键环节析之。

一、病机三维结构论
肾虚为病机之本,其理有三:一则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肾气弱则精微下泄",二则肾阳式微致三焦气化不利,三则肾阴亏耗使相火妄动炼液为痰。湿热为标实之首,其形成遵循"湿郁化热-热蒸湿浊-胶结难解"的恶性循环,此即《温病条辨》所谓"湿温氤氲,最难速愈"。瘀血为病理之果,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论断,恰说明水血互病的动态关系。

二、辨证四步分析法
1. 辨虚损程度:观舌体胖瘦、脉象沉取有力无力,分阳虚、阴虚、气阴两虚三型
2. 察湿热比重:据舌苔黄白厚薄、小便浑浊度、水肿按陷程度量化湿热比例
3. 判瘀阻层次:微观可见尿检红细胞畸形率>70%,宏观可见肌肤甲错、舌下络脉迂曲
4. 明兼证关联:参合《金匮要略》五脏水理论,辨析是否累及肝脾心肺

三、治疗五法统摄论
1. 益肾双补法:熟地配伍砂仁防腻,黄芪佐以陈皮运脾
2. 清利分消法:上焦用杏仁、枇杷叶宣肺,中焦取苍术、黄连燥湿,下焦选滑石、萆薢导浊
3. 活血三层次:轻者用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重者取水蛭、地龙搜剔络瘀
4. 防变预警法:见舌质转绛即加生地、丹皮防营分传变
5. 固摄守关法:金樱子、芡实对药防止蛋白流失

临床验证表明,此方案能使Ⅲ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年上升率降低62.5%。然需注意"三忌":忌过利伤阴、忌峻补碍胃、忌破血动血。正如《医学心悟》所云:"治慢性病当如园丁育苗,既不可拔苗助长,亦不可放任自流。"学者当于动态平衡中求疗效,方得中医调治之三昧。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7-14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益肾清利活血法辨治慢性肾小球疾病刍议》

拜读唐祖宣先生治疗慢性肾病的学术心得,深感其"肾虚湿瘀"理论深契《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今不揣谫陋,试从三焦气化角度对此治法略作申说。

一、肾虚为本,三焦失司
《难经》谓"肾间动气,三焦之源",唐氏强调肾虚为病本,实暗合命门学说。肾气亏虚则三焦决渎失职,水液代谢紊乱形成湿浊,此即《素问》"肾者胃之关"之谓。临床所见蛋白尿、水肿诸症,实为肾失封藏、三焦气化失常之外候。唐氏注重低蛋白饮食,正合《千金要方》"损其肾者益其精"之养正思想。

二、湿热为标,三焦壅滞
湿热交结乃疾病进展关键,唐氏所举六种湿热征象,恰对应三焦不同病位:上焦见胸脘痞闷,中焦现恶心呕吐,下焦显尿黄浑浊。叶天士云"湿胜则阳微",湿热胶着必碍气机,唐氏以清利为法,实宗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三、瘀血为变,三焦失畅
唐氏辨瘀血之论尤具卓识。三焦为"元气之别使",肾虚则元气不充,三焦通道涩滞,遂成"无形之瘀"。其有形之瘀见于舌脉,无形之瘀显于微观病理,此即唐氏所谓"气血水气化异常"之深意。活血之法非独化瘀,实为畅三焦之气机。

唐氏五句治疗纲要,实寓"治病求本"之奥义:
1. 益肾固本以充三焦之源
2. 清利活血以通三焦之道
3. 标本辨证契合"间者并行"之则
4. 随证变化体现"常变"之道
5. 辨证辨病暗合"气脉常通"之理

此法上承《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下启现代肾病微观辨证之径。若能参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于三焦辨证中融入六经传变规律,则于慢性肾病之复杂病机,更可得其环中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