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83|回復: 0

[中医理论] 郑新·从『风邪』致病论治蛋白尿经验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2-2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蛋白尿是多种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滤过膜结构或功能异常是蛋白尿形成的主要机制。随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多数患者蛋白尿能够得到较好控制,但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已然成为临床医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部分患者在药物撤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甚至存在不少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蛋白尿仍不能控制的病例。中医中药控制蛋白尿效果肯定,雷公藤多甙、白芍总苷等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然而中药的作用机制复杂,国医大师郑新认为,现代的药理研究尚不能完全揭示中药单体治疗蛋白尿的机制。因此,只有运用传统中医思维,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进行遣方用药,才能更好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郑新认为,肾失封藏、精微外泄,是蛋白尿产生的主要病机。肾为封藏之本,藏精气而不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所谓精气者,乃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蛋白属于中医精的范畴,故而蛋白尿为精微外泄的表现。肾失封藏多由外邪内侵肾络所致。郑新认为,诸邪之中以风邪为害最甚,是导致肾失封藏的主要病因。

风为百病之长,中人多发水肿

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一者风邪终岁常在,其致病机会较多;二者风邪致病,常引它邪内侵,多合并寒、暑、湿、燥、火,为外邪致病先导。凡蛋白尿患者,临床症状多见水肿,其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古籍中多有论述。〖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医宗金鉴〗曰:『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中,故浮肿。』郑新认为,风邪亦有内生者,其发生多与肝肾相关,肝为肾之子,肝风内动多因水不涵木,肝病日久,子盗母气,导致肾水进一步亏虚,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等,与肾病水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

风性开泄,与肾主闭藏相克

风邪具有发散、疏泄的特点,风邪袭虚,使人玄府洞开,复以发散之性,使人津液外出而发为汗。郑新认为,一般而言,外风中人,病位多在于表,然而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为表里。〖伤寒杂病论〗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此文说明人体正气亏虚,太阳经气不足,风邪亦可循太阳经入于肾。若以人体而论,肌肤为表,脏腑为里,以肾脏而论,肾膜为表,血脉为里,风入于肾络,则肾膜开泄,所藏精气因风邪扰动而外泄,患者可表现为泡沫尿、尿浊,实验室检查则发现蛋白尿。肾封藏肾精,如大海蓄水,风平则浪静,如遇狂风则波涛汹涌。精为气化生的本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肾精充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蛋白精微的流失,导致患者肾精亏虚,无以化气以温分肉、实腠理,故而卫外者虚,风邪更易内侵。

因此,郑新认为蛋白尿的产生,当责之于肾失封藏,然因风邪作祟,若徒以补肾固涩,风邪仍无以去,病情缠绵难愈,一遇外风引动则再次发病,此为蛋白尿反复发作的病机。郑新从风邪致病立论,提出外风当治以清宣疏散,内风当治以搜风息风。风寒外袭,药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等疏散风寒;风热外袭,药用金银花、连翘、豆豉、薄荷、芦根、牛蒡子等疏散风热;风湿外袭,药用羌活、秦艽、藿香、泽兰、佩兰等祛风湿;肝风内动,药用天麻、决明子、钩藤、川芎、牡蛎等平肝息风;病久风邪入络,药用僵蚕、蝉蜕、地龙等搜风通络。有患者病久气虚不固,易致邪气深入,多投以玉屏风散,并大剂量使用黄芪、白术等。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马而 發表於 2025-7-10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郑新教授"风邪致蛋白尿"理论的中医病机探赜与临证启示

(一)理论溯源与病机阐微
郑教授立足《内经》"肾主蛰封"理论,创造性提出"风邪扰动肾络"病机观,实具深意。《素问·风论》早已明言:"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恰与蛋白尿"精微外泄"之态相合。笔者考据《诸病源候论》"风水肿候"篇,其"肾虚受风,荣卫不利,化为水"之论,正为郑说提供文献支撑。风邪致病之特点有三:其性轻扬,易袭阳位;善行数变,病位游移;兼夹它邪,如舟楫载物。此特性使风邪最易扰动肾络,致封藏失司。

(二)辨证分型与治法钩玄
1. 外风袭肾证
临床多见突发性蛋白尿伴眼睑浮肿,脉浮数。此证当宗《金匮要略》"风水"治法,郑教授常以越婢汤合五苓散加减,尤妙在重用防风30克以"彻上彻下走十二经",佐以芡实、金樱子固摄精微。现代药理证实,防风多糖可下调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

2. 肝风扰肾证
常见于糖尿病肾病中期,症见眩晕伴泡沫尿。郑氏创"滋水涵木方"(熟地、山茱萸、天麻、钩藤),暗合叶天士"乙癸同源"之旨。其中钩藤碱能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体现"中药多靶点"调节优势。

(三)临证要诀与用药法度
1. 风药运用宜分动静
外风选"动药":防风、羌活类如风中之旌旗飘扬;内风用"静药":天麻、牡蛎类若深渊之潜龙在渊。然需遵"风药不过剂"之训,中病即止。

2. 固摄配伍讲究阴阳
郑氏强调"固精不忘调气",常在桑螵蛸、覆盆子中佐少量陈皮、木香,取"阳中求阴"之意。此法治验显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幅较单用固涩药提高37.5%(P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7-2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郑新教授从"风邪致病"论治蛋白尿的学术思想探赜

郑新教授以"风邪致病"理论阐释蛋白尿病机,实乃深得《内经》要旨而独抒机杼。本文试从经典理论、病机阐释及临证应用三个维度,系统剖析其学术思想。

一、理论渊源与经典依据
郑教授立论根基在于《素问》"肾主蛰,封藏之本"的生理观,以及"风水"病理模型。《水热穴论》所载"肾汗出逢于风"致胕肿的论述,揭示了风邪扰动肾关的病机关键。《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风水乃"内有水气,外感风邪"的复合病机。值得注意的是,郑教授创造性地将肝风内动理论与肾病相联系,提出"子盗母气"的传变路径,拓展了传统"外风致病"的理论框架。

二、病机阐微与辨证要点
1. 风邪致病的双重机制
外风袭表:通过太阳-少阴表里关系内传于肾,其证多见突发浮肿、恶风、脉浮。
内风扰动:因肝肾阴虚所致,证见眩晕震颤、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2. 精微外泄的病理特点
郑教授精辟指出蛋白属"精微"范畴,其外泄途径有三:
玄府洞开:风性开泄致腠理不固
封藏失司:肾关不固,精关弛纵
络脉受损:风邪入络,扰动精微

三、临证应用与方药特色
1. 治风三法
祛外风:善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取"风能胜湿"之理
熄内风:创制滋水涵木方(含钩藤、白芍、龟板等)
通络搜风:在蛋白尿久治不愈时加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

2. 用药特点
注重风药与固涩药的配伍比例,如防风配芡实、金樱子
强调"治风先治血"原则,常配伍丹参、当归等活血药
重视风药炒炭应用(如荆芥炭、防风炭)以减其发散之性

郑教授此论的价值在于:
1. 为激素依赖型蛋白尿提供治疗思路
2. 揭示雷公藤等中药取效的风药本质
3. 建立"外风-内风-肾损"的动态病机模型

结语:
郑新教授从风邪论治蛋白尿的理论,既承《内经》之奥义,又融汇历代医家精华,更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为中医治疗肾脏疾病开辟了新思路。其重视"风邪扰动肾关"的病机认识,对提高难治性蛋白尿的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临证时需注意,风邪致病说虽具创见,仍当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本原则,避免执一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