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0|回復: 0

[思維啟發]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8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孔子对德,也有诸多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德的理解及德在为政、为人、为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政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这句话,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在儒家看来,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唯有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为政以德,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安居其所,而众星围绕着它旋转。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因此这里提出了使百姓人心归服的两个要点:德、礼,用德来引导、用礼来整顿。孔子认为,政刑能使人暂时免于犯罪,而德礼却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这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季康子问,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你想把国家搞好,老百姓就会好起来。你的心向善,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上的人的作风好像风,在下的人的作风好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其实是强调了为政者品德的重要性。

为学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4.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这句话是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伙伴。因为有德之人即使身处乱世,也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居之有邻。孔子本身就是这句话的一个例证: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为贤人,虽处春秋乱世,亦不孤单。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孔子说自己忧虑的有这些: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的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的却不能改正。其中德之不修居于首位,因为德必修而后成,必须要培养、并加以修养,才能有品德。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这一则说的是为学应当如何做: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此四者是孔门教学的条目,为什么说据于德?道行在外,德修在己,若要想求道行于天下,就必须得先据守自己的德,以德为根据地,方可得道、行道而不失道。

为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7.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这是子张问孔子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时,孔子的回答。就崇德而言,孔子认为,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就可以提高品德。若不以忠信为主,徒争在外的事业功名,就离德远了。而在樊迟问孔子如何崇德修慝辨惑时,孔子则说先事后得为崇德,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道德了吗?两种回答,既是孔子因材施教,也是自己从不同角度对崇德的认识。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8.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这一则说的是君子小人的品格有所不同,所思所怀也有所不同。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9.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骥,是古代的良马之名,日行千里。但孔子说,称千里马叫作骥,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它的品质。骥虽有力、能行千里,但重在其德性驯服善良。那么于人而言,德才兼备,所称赞的亦是在德,若有才无德,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赞美呢?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论语〗里的这十句话 教你如何『以德服人』

10.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被抛弃的作风。德,是由内心修养而后成的。听闻嘉言懿行,就学习、思考潜心修炼,潜移默化,转化为自己的德行。而道听途说,听得容易、说得容易,不经思考,善言不为己有,恶言脱口而出,对品德来说,是应该抛弃的。另外孔子也说过巧言乱德,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可见巧言与道听途说,都无益于品德的修炼。

陆交 發表於 2025-4-22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德政思想发微:从为政到为学的道德实践体系

(一)德政思想的立体建构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实为周代"明德慎罚"思想的深化发展。《为政》篇"北辰"之喻,不仅揭示德政的向心力作用,更暗含"天道-人道"的贯通逻辑。郑玄注"北辰谓之极星",正是对统治者作为道德极点的诠释。这种"德位相应"理论,在《颜渊》篇"风行草偃"说中得到行为科学的佐证——为政者的道德示范效应具有几何级扩散特性。

(二)德礼体系的比较政治学
"道之以德"章呈现儒家完整的治理金字塔:顶层是德的价值引领,中层是礼的制度规范,底层是刑的强制约束。钱穆先生指出,此说实开"礼治主义"先河。比较"免而无耻"与"有耻且格"两种治理效果,可见孔子已触及现代政治学中"合法性认同"的核心议题。朱熹《集注》所谓"格者,至也",正指道德内化形成的自律机制。

(三)道德修习的工夫次第
《述而》篇"德之不修"章展示儒家修养论的闭环结构:修德(内在培育)→讲学(知识扩充)→徙义(实践转化)→改过(行为矫正)。这种"知行相须"的工夫路径,与《大学》"格致诚正"形成互文。尤其"志道据德"四句,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解为"德者道之实,仁者德之显",揭示出由形上之道向具体六艺的落实过程。

(四)德性共同体的社会学观察
"德不孤"命题包含三重意蕴:其一,道德具有社会吸附效应,《周易》"同声相应"可证;其二,德业传播遵循"同类相求"规律,观孔门七十二贤可知;其三,道德实践能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精神谱系",此即文天祥《正气歌》"典型在夙昔"之意。现代社会学中的"道德资本"理论,于此已有雏形。

结语:
《论语》德治思想实为贯通"内圣外王"的实践智慧体系。从政治哲学角度看,其价值在于将权力合法性建立在道德合理性的基石上;从教育学维度言,则构建了"下学上达"的完整修养路径。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这种强调"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仍可为构建"道德领导力"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全文798字)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4-28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德治思想发微:从政道到心性的实践体系

(一)德政之本:北辰之喻的政治哲学
「为政以德」章实为儒家德治理念的枢要。《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与此章互证,揭示出「德」作为政治本体论的意义。郑玄注「北辰居其所」谓「不动而众动自归」,此非谓无为,实指德性本体具足而万民自然归附。朱子《集注》以「至诚无息」解之,恰与《中庸》「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相呼应。德政非弃法度,乃是以德性为法度之本,此即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深意。

(二)德礼之辨:政刑体系的超越性
「道之以德」章呈现儒家教化论的精微。孔颖达疏解「有耻且格」时指出:「格者,来也,谓心服而来」,此与《孟子》「心悦而诚服」形成思想链环。钱穆先生特别强调此章「免而无耻」四字,揭示法家治理的限度——刑政仅能规范行为,而德礼可化育心性。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谓「礼者德之文」,二者如阴阳互济,构成儒家「立体达用」的治理智慧。

(三)风化论:君子德行的感应机制
「君子德风」章实为儒家政治感应说的经典表述。皇侃《论语义疏》引郭象注:「风之动物,犹教之移俗」,此与《毛诗序》「风以动之」形成经学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此以自然现象喻人事,暗合《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思维模式。王阳明《传习录》申发此义:「君子之德如天地之阳气,所过者化」,揭示出德治的宇宙论依据。

(四)德性共同体:儒家的存在论承诺
「德不孤」章表面言交友之道,实则蕴含儒家形上学。《周易·系辞》「同声相应」、《礼记·乐记》「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皆可互证。朱子谓「邻非外至,德盛则自至」,此即《中庸》「诚者物之终始」的实践诠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君子义则有常」作解,指出德性本身具有凝聚性力量。

(五)修德工夫:四毋之教的现代启示
孔子「德之不修」之忧,实开后世「省察克治」工夫论先河。陆九渊解此章云:「修德如种树,讲学如培壅」,将道德实践与知识学习视为有机整体。尤其「闻义不能徙」一句,与《大学》「日新又新」说相通,展现儒家德性修养的动态性。当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特别指出,此章四事构成「道德主体性的觉醒历程」。

结语:
《论语》德治思想实为贯通天道性命的实践体系。从北辰喻的政治本体,到德礼并用的治理方法,再到风化感应的实践机制,最终归于「修德不孤」的心性工夫,形成「内圣外王」的完整闭环。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儒家德治传统对重建政治伦理、培育公民德行仍具重要启示——真正的治理效能,终须植根于道德主体的自觉与担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