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9|回覆: 0

[思維啟發]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8-17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書與做人這個題目中有兩個詞,一個是讀書,一個是做人,中間加了一個與字。我想,最好把這個與字改成一個等號,即:讀書=做人,做人=讀書。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怎樣讀書呢?從根本上講,讀書就是要得其意,能夠舉一反三。【增廣賢文】中有一句話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書我們讀一百遍都不會厭倦。我在好書不厭百回讀後面接了一句精意勤求十載功,我們求得精意,恐怕要花十年的工夫。現在讀書或者做學問時,常常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化簡爲繁常被看作是有學問的體現。其實,大道至簡,真理平凡。例如,很多人學佛,就經常問怎麼個學法,總覺得學佛好像很深奧,修行很神秘。我認爲,修行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很多人喜歡到廟裡打禪七,七天下來心裡似乎安靜許多。事實上,修行的真諦是平靜地對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分。每天都能做好日常的事情比去做一些玄妙的事情要難得多。

讀書的次第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資料圖

什麼叫博學?黃侃先生講過一句話:所謂博學者,謂明白事理多,非記事多也。博學是因爲明白很多事理,而不是記住了很多事情。明白事理是一種智慧,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學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學知識的文化。知識是靜止的,智慧是變動的,智慧是一種發現、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

審問就是要多問爲什麼,要不恥下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我們身邊永遠都有值得學習的人和事,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就沒有學習的必要了,我們應該時刻看到自己的不足。

慎思,即認真的思考。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我們碰到事情就要思考,讀書更要思考。慎思然後就要明辨,分辨是非、疑惑,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等等。

篤行,即身體力行。荀子講: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荀子儒效】)明白不如做到,學到並做到,才算達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智、仁、勇這三種品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中庸》裡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最難的就是做到自知,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更貴有自勝之強,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很多人認爲,戰勝別人的人才是強者,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的是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一樣,人的智力、體能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個社會永遠是有善惡、美醜的,我們不能太理想主義。人的身體、社會現象的平衡不是簡單的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也許有的是要這個百分之七十,那個百分之三十才是平衡,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和諧、平衡不是我遷就你,你遷就我,而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保持各自的差異和特點,不需要改變我的看法來附和你,也不需要改變你的看法來附和我,這才叫和諧、平衡。

(本文節選自中華書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樓宇烈談如何讀書讀書等於做人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6-30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書與做人之通貫性——樓宇烈先生讀書觀發微】

樓公宇烈先生以"讀書=做人"立論,誠得傳統學問之三昧。此說非特標新立異,實乃承繼先秦以來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之統緒。今試析其要義,以明讀書與做人本末一貫之理。

一、讀書之本質在明理
黃季剛先生謂"博學者明事理多",此語道破中國傳統學問之特質。【易·繫辭】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讀書非爲獺祭典故,實爲參究性命之理。朱子【近思錄】特立"道體"一卷,即示人讀書當以明道爲要。樓公舉"精意勤求十載功"之說,正合陸象山"六經注我"之旨——讀書貴在將聖賢言語反求諸己,非徒記誦辭章而已。

二、讀書之次第即修身之階
【中庸】五步功夫說,實爲讀書做人之圭臬:
1. 博學當如孔子"多聞闕疑",非務博覽而在於通曉義理。王陽明【傳習錄】云"聖人只是知幾遇理而行事",可見明理重於記事。
2. 審問之道,顏元【四存編】闡發最切:"問即學也,學即問也"。張載"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境,此即子路"有聞未之能行"之誠。
3. 慎思功夫,程頤謂"學原於思",尤重【論語】"九思"之教。司馬光【迂書】言"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正可與此相發明。
4. 明辨之要,在【荀子·解蔽】"虛壹而靜"之說。朱子教人讀書須"虛心涵泳",即此意也。
5. 篤行乃終極歸趣,王夫之【尚書引義】言"知行相資以爲用",與樓公引荀子"學至於行而止"若合符節。

三、讀書之境界在自勝
老子"自勝者強"之說,實爲讀書做人之究竟。程明道【識仁篇】云"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讀書至此境界,方可謂之"做人"。樓公謂"做好本分事即是修行",深得禪宗"平常心是道"之旨,與馬祖道一"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一脈相承。

要之,中國讀書傳統向來反對"買櫝還珠"式的學問。孔子"古之學者爲己"、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皆示人讀書與做人本爲一事。樓公之論,既承先儒遺訓,復契時代之需,誠爲藥今人"知而不行"之病的良方。學者若能於此著眼,庶幾可免"讀書萬卷,不解踐履"之弊矣。

(全文798字)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7-6 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樓宇烈先生「讀書=做人」說之芻議

樓先生以「讀書=做人」破題,誠得傳統學問之三昧。此論非獨標新異,實乃承襲【論語】「古之學者爲己」之旨,與程伊川「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一脈相承。今試析其要義,兼論讀書法門。

一、讀書即修身之工夫
朱子嘗言「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樓氏謂「得其意」者,正與陽明「心學」相契。所謂「精意勤求十載功」,非謂皓首窮經,實指如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的踐履精神。【近思錄】載二程語:「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此即「化簡爲繁」之弊。陸象山云「易簡工夫終久大」,讀書若不能反求諸己,縱使註疏盈篋,終是「玩物喪志」。

二、博學與明理之辨
黃季剛「明白事理非記事多」之說,深得乾嘉樸學精髓。章實齋【文史通義】區分「功力」與「學問」,正可發明此義:記誦之博乃功力,通經致用方爲學問。顧亭林【日知錄】積三十年而成,每則不過數語,恰是「大道至簡」的註腳。今人讀書多求速效,鮮有如王念孫校【淮南子】「以十行本爲率,每日校三十頁」的沉潛功夫。

三、中庸五法新詮
樓氏引【中庸】五階,愚以爲當以「篤行」爲歸趨:
1. 博學當如鄭康成「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然須效法孔子「述而不作」的審慎。
2. 審問貴在「闕疑」,張橫渠【經學理窟】云「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實作」,此即子貢「叩其兩端」之法。
3. 慎思須防「師心自用」,當依陳白沙「以我觀書」與「以書觀我」交替之法。
4. 明辨須具孟子「知言」功夫,韓退之【原道】辨佛老,即此境界。
5. 篤行尤重「下學上達」,如錢竹汀考據之學,皆本於「實事求是」的實踐精神。

四、自知之明與自勝之強
老子「自勝者強」之說,可參【荀子·解蔽】「虛壹而靜」的治心之道。王船山【讀通鑑論】謂「君子之學,未有離行以爲知者」,與樓氏「做好本分事」的修行觀暗合。程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八字,實爲讀書做人的總訣。

要之,樓先生之論,將讀書從知識論提升至存在論層面,使章句之學轉化爲生命學問。昔張之洞【輶軒語】云「讀書宜有門徑」,今觀此說,可謂得門而入者矣。學者誠能以此立基,庶幾可達【禮記】「博學以知服」的境界,使故紙堆中躍出真生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