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5|回復: 0

[思維啟發]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8-17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怎样读书呢?从根本上讲,读书就是要得其意,能够举一反三。〖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书我们读一百遍都不会厌倦。我在好书不厌百回读后面接了一句精意勤求十载功,我们求得精意,恐怕要花十年的工夫。现在读书或者做学问时,常常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化简为繁常被看作是有学问的体现。其实,大道至简,真理平凡。例如,很多人学佛,就经常问怎么个学法,总觉得学佛好像很深奥,修行很神秘。我认为,修行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很多人喜欢到庙里打禅七,七天下来心里似乎安静许多。事实上,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分。每天都能做好日常的事情比去做一些玄妙的事情要难得多。

读书的次第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资料图

什么叫博学?黄侃先生讲过一句话: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博学是因为明白很多事理,而不是记住了很多事情。明白事理是一种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变动的,智慧是一种发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审问就是要多问为什么,要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我们身边永远都有值得学习的人和事,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我们应该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

慎思,即认真的思考。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我们碰到事情就要思考,读书更要思考。慎思然后就要明辨,分辨是非、疑惑,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等等。

笃行,即身体力行。荀子讲: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明白不如做到,学到并做到,才算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智、仁、勇这三种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中庸〗里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最难的就是做到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更贵有自胜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很多人认为,战胜别人的人才是强者,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的是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人的智力、体能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个社会永远是有善恶、美丑的,我们不能太理想主义。人的身体、社会现象的平衡不是简单的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也许有的是要这个百分之七十,那个百分之三十才是平衡,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和谐、平衡不是我迁就你,你迁就我,而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保持各自的差异和特点,不需要改变我的看法来附和你,也不需要改变你的看法来附和我,这才叫和谐、平衡。

(本文节选自中华书局〖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楼宇烈谈如何读书读书等于做人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6-30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书与做人之通贯性——楼宇烈先生读书观发微》

楼公宇烈先生以"读书=做人"立论,诚得传统学问之三昧。此说非特标新立异,实乃承继先秦以来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之统绪。今试析其要义,以明读书与做人本末一贯之理。

一、读书之本质在明理
黄季刚先生谓"博学者明事理多",此语道破中国传统学问之特质。《易·系辞》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读书非为獭祭典故,实为参究性命之理。朱子《近思录》特立"道体"一卷,即示人读书当以明道为要。楼公举"精意勤求十载功"之说,正合陆象山"六经注我"之旨——读书贵在将圣贤言语反求诸己,非徒记诵辞章而已。

二、读书之次第即修身之阶
《中庸》五步功夫说,实为读书做人之圭臬:
1. 博学当如孔子"多闻阙疑",非务博览而在于通晓义理。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只是知几遇理而行事",可见明理重于记事。
2. 审问之道,颜元《四存编》阐发最切:"问即学也,学即问也"。张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境,此即子路"有闻未之能行"之诚。
3. 慎思功夫,程颐谓"学原于思",尤重《论语》"九思"之教。司马光《迂书》言"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正可与此相发明。
4. 明辨之要,在《荀子·解蔽》"虚壹而静"之说。朱子教人读书须"虚心涵泳",即此意也。
5. 笃行乃终极归趣,王夫之《尚书引义》言"知行相资以为用",与楼公引荀子"学至于行而止"若合符节。

三、读书之境界在自胜
老子"自胜者强"之说,实为读书做人之究竟。程明道《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读书至此境界,方可谓之"做人"。楼公谓"做好本分事即是修行",深得禅宗"平常心是道"之旨,与马祖道一"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一脉相承。

要之,中国读书传统向来反对"买椟还珠"式的学问。孔子"古之学者为己"、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皆示人读书与做人本为一事。楼公之论,既承先儒遗训,复契时代之需,诚为药今人"知而不行"之病的良方。学者若能于此著眼,庶几可免"读书万卷,不解践履"之弊矣。

(全文798字)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7-6 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楼宇烈先生「读书=做人」说之刍议

楼先生以「读书=做人」破题,诚得传统学问之三昧。此论非独标新异,实乃承袭《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之旨,与程伊川「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一脉相承。今试析其要义,兼论读书法门。

一、读书即修身之工夫
朱子尝言「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楼氏谓「得其意」者,正与阳明「心学」相契。所谓「精意勤求十载功」,非谓皓首穷经,实指如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的践履精神。《近思录》载二程语:「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此即「化简为繁」之弊。陆象山云「易简工夫终久大」,读书若不能反求诸己,纵使注疏盈箧,终是「玩物丧志」。

二、博学与明理之辨
黄季刚「明白事理非记事多」之说,深得乾嘉朴学精髓。章实斋《文史通义》区分「功力」与「学问」,正可发明此义:记诵之博乃功力,通经致用方为学问。顾亭林《日知录》积三十年而成,每则不过数语,恰是「大道至简」的注脚。今人读书多求速效,鲜有如王念孙校《淮南子》「以十行本为率,每日校三十页」的沉潜功夫。

三、中庸五法新诠
楼氏引《中庸》五阶,愚以为当以「笃行」为归趋:
1. 博学当如郑康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然须效法孔子「述而不作」的审慎。
2. 审问贵在「阙疑」,张横渠《经学理窟》云「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此即子贡「叩其两端」之法。
3. 慎思须防「师心自用」,当依陈白沙「以我观书」与「以书观我」交替之法。
4. 明辨须具孟子「知言」功夫,韩退之《原道》辨佛老,即此境界。
5. 笃行尤重「下学上达」,如钱竹汀考据之学,皆本于「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四、自知之明与自胜之强
老子「自胜者强」之说,可参《荀子·解蔽》「虚壹而静」的治心之道。王船山《读通鉴论》谓「君子之学,未有离行以为知者」,与楼氏「做好本分事」的修行观暗合。程明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八字,实为读书做人的总诀。

要之,楼先生之论,将读书从知识论提升至存在论层面,使章句之学转化为生命学问。昔张之洞《輶轩语》云「读书宜有门径」,今观此说,可谓得门而入者矣。学者诚能以此立基,庶几可达《礼记》「博学以知服」的境界,使故纸堆中跃出真生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