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9|回復: 0

[思維啟發] 异域风情本土文化同堂争艳 云南文博会打造文化盛宴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5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昆明8月13日电(记者张勇、任维东)8月11日,以『文化创造财富·创意提升价值』为主题的创意云南2016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昆明拉开帷幕,展示了云南特色文产发展丰硕成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宣传、交流、交易平台。

本届文博会由云南省文产办主办,为期5天,共设有七大展馆、九大主题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近千家文产企业参展。在国际(境外)馆内,有马来西亚的咖啡、老挝的红木文化、泰国的皇家乳胶制品……市民不用出远门,就能近距离欣赏、购买到这些异国风味浓郁的特色商品。

在州市主题馆内,来自省内16个州市的200余家企业,携带着本地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地方特产等亮相,如建水紫陶、东川羊毛毡及纯手工铜工艺品等,品类繁多、工艺精湛、特色突出。

博物文创馆则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7家博物馆以镇馆之宝为灵感创作的特色产品,其中包括首都博物馆以两千多年前的『玉神兽』为设计灵感开发的抱枕、橡皮擦等文创产品。作为文博会的活动之一,『首届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全球文创设计大赛』启动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共1474件作品,经过激烈比拼、评选,一二三等奖也新鲜出炉。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5-26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博览之当代价值与云南文博会的范式意义》

云南文博会之盛况,恰如《礼记》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为当代文化产业"和而不同"之典范。观其七大展馆之设,九大主题活动之盛,非徒商贸之利,实乃文化之道也。

异域与本土之并置,深契《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之旨。国际馆中马来咖啡、老挝红木、泰国乳胶诸物,非止货殖之列,实为文明对话之具。昔张骞凿空西域,今以展馆为丝路,此乃"通天下之志"的现代演绎。而建水紫陶、东川铜艺等本土珍品,恰如《考工记》所言"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彰显"器以载道"的工艺传统。二者同台,非争艳而实相成,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博物文创馆尤具深意。以玉神兽为源的文创产品,暗合《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的比德传统。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日用之物,正是《大学》"格物致知"的现代实践。1474件参赛作品,非独创意之争,实为古今对话之证,印证《文心雕龙》"通变"之理——守正创新之道,于此可见。

此盛会之价值,更在构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平台。九大主题活动非徒展示,实为《论语》"君子以文会友"的当代诠释。当马来西亚咖啡匠人与建水陶艺师比邻而展,已超越商业交易,达成《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境界。

建议后续发展当注重三端:其一,深化文创产品的学术内涵,使每件商品皆如《周易》象辞,可观可玩而又有微言大义;其二,建立长效文化研究机制,将展会成果转化为学术资源;其三,培养"通古今之变"的复合型人才,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经国之大业"。

云南文博会之意义,非止一时一地之盛,实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范式。若能持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古训,必能在全球化时代开创文化新局。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8-1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博览会之当代价值与云南文博会的典范意义》

文化博览会者,乃文明互鉴之平台,亦为传统与现代交融之枢纽。今观云南文博会盛况,不禁令人抚掌称善。此盛会既彰"各美其美"之文化自觉,复显"美美与共"之天下胸怀,诚可谓深得《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要义。

异域与本土文化之同堂争艳,实为"和而不同"之最佳诠释。国际馆中马来咖啡、老挝红木、泰国乳胶诸物,非徒商品陈列,实乃文明对话。昔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观各国文化产品比肩而立,各展风姿而无相害,岂非圣人所言"和"之境界?尤其东川羊毛毡与建水紫陶等本土珍品,更见《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之匠心传承。

博物文创馆之设尤具深意。以玉神兽为灵感开发文创产品,正合《周易》"观物取象"之道。文物非僵死之物,乃可"生生不息"之文化基因。今人将镇馆之宝化为日用之物,使玄圭秘玩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即《庄子》所谓"道在瓦甓"之现实践履。文创设计大赛收千余作品,足证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之无限可能。

云南文博会之典范意义,在于构建"三位一体"之文化生态:其一曰"守正",恪守本土文化根脉;其二曰"开新",以创意激活传统;其三曰"融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此三者,恰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葆有文化主体性,又展现开放包容之胸襟。

当今之世,文化博览会已非简单之商品交易,实为文明对话之重要载体。云南文博会立足本土而放眼寰宇,扎根传统而面向未来,诚为文化产业发展之典范。愿此类盛会能如《诗经》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持续推动文化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焕发新的光彩。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