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1|回復: 1

[端午节(五月初五)] 端午只准『安康』不能『快乐』?看民俗专家咋说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6-11 0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端午只准『安康』不能『快乐』?看民俗专家咋说

端午只准『安康』不能『快乐』?看民俗专家咋说

图为各式各样的荷包让顾客挑花了眼。

端午节到来,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

据报道,这则消息还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此条内容近日经朋友圈热传,许多网友纷纷效仿,改口将原本的祝福语端午节快乐改为端午节安康。

但有学者、作家等发微博反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发微博称,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端午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张颐武表示,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在端午节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行学院副教授林朝霞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端午的主题是祭奠、辟邪和祈福,但民间流传过程中,文化传承会有选择性,包粽子、赛龙舟的娱乐性盖过了它原初的意义,人生苦短,生活不易,借着节日偷着乐也是百姓常有的心态。从源头说安康,从流传也可说快乐,只是在教育和宣传上普及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只有懂得才会更加深刻,也倍加珍惜。

林朝霞回忆起在福建老家过端午的习俗:小时候一年只有两次必买新衣的机会,一次就是端午,端午不放假,同学都把它过成晒衣大会,各个提着装了艾叶蛋和桃子的漂亮绳袋,在校园里吹吹风,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美。长大了天天都可买新衣反而失了乐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杨利慧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民族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五月初五气温开始上升,各种害虫、五毒等滋生,老百姓设立端午节,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等就是为了驱虫祛病。因此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欢乐喜庆、祛毒平安的,并不是像清明节一样的祭祀性节日。

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亦曾披露涉及古代敦煌端午节的民俗壁画及古文献,包括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据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撰于唐大中十年(856)的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有〖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

有网友认为,很难想象古人在这些活动中是怎么做到不互祝快乐的。

不少网友得出结论,端午快乐也好,端午安康也好,不过是大家对节日祝福的一种表达方式,你喜欢用哪个都可以!大过节的,还是开开心心吃粽子,陪家人过节最重要!

龙圭 發表於 2025-4-2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祝语考辨:安康与快乐的文化张力》

端午节祝语之争,实为传统民俗流变中的典型文化现象。考诸典籍,端午习俗本具多重文化意蕴,不宜以单一维度框定。

从民俗发生学角度考察,端午节确实蕴含驱邪禳灾的原始功能。《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恶月"意识衍生出佩香囊、悬菖蒲等禳解习俗,确与"安康"祈愿相契。然《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端午"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糭(粽)子",已然呈现鲜明的节庆欢乐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俗的复合性特征在端午节体现尤为显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端午节实为"龙的节日",兼具祭祀与庆典双重性质。敦煌遗书S.2832《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等记载,证明唐代已有明确的节庆贺仪。宋人吴自牧《梦粱录》更详载临安城端午"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的全民狂欢景象。

民俗学者乌丙安提出的"民俗变异理论"在此颇具解释力。端午节从先秦的禳灾仪式,到汉晋的纪念仪式,再至唐宋的节庆活动,呈现明显的功能演化轨迹。明清时期,龙舟竞渡已完全演变为娱乐活动,《帝京景物略》记载"观者如堵,掷彩其中",这种集体欢腾显然超越单纯祭祀范畴。

当下祝语之争,本质是传统重构过程中的文化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提出的"民俗弹性"理论认为,传统节日应保持适度的意义张力。我们不妨以包容心态看待不同祝福表达:学者强调"安康"有助文化记忆传承,民众乐用"快乐"亦属生活智慧。重要的是通过节日唤起文化认同,正如《风土记》所言"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值此端午,无论是互道安康还是祝福快乐,只要心存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便是对节日精神最好的传承。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7-26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祝颂本多元,文化传承贵自然》

端午祝语之争,实为今人对传统节俗认知差异的体现。考诸文献与民俗流变,"安康"与"快乐"二说皆有所本,然强分轩轾则失之偏颇。

一、溯源:端午本具多重内涵
端午节俗肇端于先秦夏至禳灾传统,《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汉代《风俗通义》已记五月五"采艾以为人"的禳解习俗。至魏晋加入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纪念,遂形成祭祀与节令并重的复合型节日。唐人《岁华纪丽》称端午为"浴兰之节",宋人《东京梦华录》载汴梁"鼓声震地,百戏竞作",足见欢庆传统由来已久。

二、礼俗:禳灾与欢庆并存
敦煌遗书S.2832《端午相迎书》云"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P.2721《杂抄》更载有端午"踏歌"活动。宋人孟元老记载宫廷端午"插食盘架,赐酒相庆",恰与唐玄宗"君臣相乐"诗序呼应。而《荆楚岁时记》强调"采艾悬门"的禳解功能,二者本并行不悖。民俗学家乌丙安曾言:"节日记忆如同多层彩绢,祭祀层与欢庆层叠压共生。"

三、流变:民俗的自我调适
明清以降,端午娱乐性日益凸显。《帝京景物略》载北京"端午日,士人相约踏青",《清嘉录》记苏州"龙舟竞渡,画舫笙歌"。福建漳州至今保留"端午抛粽"嬉戏,湘西苗族则以端午为青年对歌佳节。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恰可解释民俗在传承中的适应性演变——民众既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又自然生发出符合当代生活的表达方式。

四、当代启示:尊重文化多样性
《礼记·曲礼》云"礼从宜,使从俗",强调礼俗的变通性。今人若执"非此即彼"之论,反失古人"和而不同"之智。建议:
1. 学术研究当厘清源流,避免简化解读
2. 公共传播宜呈现多元传统,忌标签化引导
3. 个人祝福可随境制宜,诚心重于形式

值此端午,无论是"安康"祈愿还是"快乐"祝福,皆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多元表达恰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内在机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