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9|回覆: 0

[國學新聞] 『燕京八絕』精品亮相首都博物館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3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匠心築夢爍古今——燕京八絕展』8月10日在首都博物館拉開帷幕。不同於以往的『單兵作戰』,此次展覽精選了燕京八絕發展歷程中各個階段的精品,為觀眾完整呈現了燕京八絕的『前世今生』。

昨天上午,首都博物館一層大廳里,幾位工藝大師現場為參觀者展示了燕京八絕的製作技藝。 嘈雜的人群中,一位京繡師傅端坐在場地中央繡着一片荷葉,一針一線一絲不苟,周遭的一切似乎都與他無關。繡架上,荷葉層層疊疊,顏色由淺變深,剔透和層次感把握得恰到好處,看上去不像是一幅刺繡,更像是一幅渲染恰到好處的畫。

『這個圖案是以荷葉和仙鶴構成的傳統八鶴圖,主體採用齊針繡法,一層疊一層。一片荷葉起碼要用五種綠色,完成需要繡上一天的時間。』京繡技藝非遺傳承人於靜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由於沒有南方的蘇繡、湘繡等知名度高,現在知道京繡的人少,學習的人更少。

據了解,北京的建都史已有近九百年,因為獨特的地域優勢,北京自元代起便召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為宮廷服務。各地手工技藝的精華由民間匯聚到北京宮廷,在不斷地融合與升華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極具『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品,直至清代達到了中華傳統工藝技術的高峰。

其中,玉雕、牙雕、景泰藍、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京繡和宮毯這八大工藝門類是清宮御作的翹楚,被後人讚譽為『燕京八絕』。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昔日的燕京八絕由宮廷造辦處重回到民間製作,也經歷了產業規模縮小、技藝傳承困難的尷尬局面。

此次展示的276件套『燕京八絕』藝術品中既有歷史文物、近現代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也有現代學生創作的新派作品,展覽配合現場展示、多媒體播放等多種互動形式,在解析其歷史傳承、工藝技法及其背後的故事的過程中向觀眾講述了『燕京八絕』的前世今生。

與此同時,『匠心築夢——燕京八絕精品拍賣會』將於8月14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舉辦。屆時,精美的藝術品不僅是櫥窗里的展品,還有機會被大家以親民的價格收入囊中。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9日。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6-18 03:24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八絕的文化守望與當代轉生】

首都博物館"匠心築夢爍古今"特展,以276件套珍品構築起一條貫通元明清三代的工藝美學長廊。這場展覽的獨特價值,不僅在於首次系統梳理"燕京八絕"的工藝譜系,更在於其揭示了宮廷藝術民間化的文化辯證法。

京繡傳承人於靜手中的八鶴圖,實為一部濃縮的工藝史詩。其採用的齊針繡法源自宋代緙絲技藝,經元代納石失金線刺繡的融合,至明清形成"平、齊、細、密、和、光、順、勻"八法。五種綠色的遞變,暗合【考工記】"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的配色古法。這種"以針代筆"的絲理美學,恰是【繡譜】所載"象物惟肖"境界的當代呈現。

考諸歷史,"燕京八絕"的生成實為多元文化熔鑄的結晶。元代"工部諸色人匠總管府"匯集西域玉匠、江南繡工;明代"御用監"融合景泰藍琺瑯技法與掐絲工藝;清代造辦處更創出"金胎掐絲填琺瑯"的複合技藝。這種"和而不同"的工藝哲學,在展覽中花絲鑲嵌的"壘絲"技法、雕漆的"藏鋒"刀法中皆可窺見。

當代傳承面臨三重困境:其一,宮廷藝術的"減法美學"與大眾審美的割裂;其二,師徒相授的"心傳"模式與現代教育體系的衝突;其三,材料成本與市場價值的倒掛。展覽中現代學生的創新作品,如將景泰藍語彙融入當代首飾設計,正嘗試構建傳統工藝的"轉譯機制"。

拍賣會的設置頗具深意,它暗示着傳統工藝存續的新可能:當宮毯技藝邂逅現代空間美學,當雕漆紋樣重生於文創產品,"燕京八絕"便從文化標本轉化為活態基因。這種轉化非但不是對傳統的消解,恰是【考工記】"審曲面勢"精神在當代的迴響。

建議觀展者特別注意三組對比:明代玉雕"子岡牌"與當代學院派作品的形制流變,清宮"點翠"技藝與現代替代材料的倫理對話,以及傳統"燕京八景"題材在不同工藝門類中的互文呈現。這些細節共同編織出一部立體的工藝文化志。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11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八絕的文化守望與當代傳承】

"燕京八絕"作為中華工藝美術的巔峰代表,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元代宮廷造辦制度的確立。此次首都博物館特展以276件套展品構建起完整的工藝譜系,不僅展現了"京作"技藝的演進軌跡,更折射出中國傳統造物哲學的精髓。

八絕工藝中蘊含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記】)造物原則,在展覽中得到充分詮釋。以京繡為例,其"齊針繡法"講究"絲理轉折必合其向"(沈壽【雪宧繡譜】),於靜師傅展示的八鶴圖,通過五色絲線的層疊暈染,將宋代院體畫的寫實精神轉化為針黹語言。這種"以針代筆"的技藝傳承,實為北宋緙絲"通經斷緯"技法的創造性轉化。

八絕工藝的興衰軌跡恰是傳統手工業現代轉型的縮影。清代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時期宮廷匠人實行"包衣"制度,形成嚴格的技藝傳承體系。而今展覽中呈現的學生新作與大師經典並置的格局,暗示着傳承模式已從"師徒相授"轉向院校教育與傳統作坊並行的雙軌制。拍賣環節設置的深意,更在於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市場化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八絕工藝的"宮廷性"與"民間性"始終存在張力。明代黃成【髹飾錄】所言"巧法造化,質則人身",在雕漆與花絲鑲嵌展品中得到印證——其形制雖服務於宮廷審美,但纏枝紋、雲雷紋等紋樣系統實源自民間工匠的集體記憶。當代傳承的關鍵,正在於激活這種"官民互動"的創造性基因。

建議觀展者特別關注景泰藍與玉雕的工藝對話。前者釉料調配遵循"五行相生"原理,後者俏色技法暗合"隨類賦彩"美學,二者共同演繹着"材美工巧"的至高境界。展覽通過多媒體解構"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的三十七道工序,使觀眾得以窺見【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的現代延續。

此次特展的價值,不僅在於呈現八絕工藝的物質形態,更在於揭示傳統手工藝作為"活態文化遺產"的當代意義。在機械複製的時代,八絕匠人"格物致知"的造物精神,恰為浮躁的現代社會提供了另一種文明參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