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9|回覆: 1

[儒學動態] 【論語】繹義·從『仁愛』到『德政』【論語·顏淵篇】義蘊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13 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繹義·從『仁愛』到『德政』:【論語·顏淵篇】義蘊

【顏淵】篇共計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過與弟子以及魯國統治者的問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質屬性及其意義,系統闡說基於以仁為本的為政理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場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張。

在孔子看來,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會之所進退,懂得收斂;謙和包容,才會為政得體,民胞物與。否則,欲望就會無限膨脹,『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管治就會事與願違,『子為政,焉用殺』。唯有從根本上基於『仁』的立場,方可切中肯綮,得其要領。緣此可見,『德政』能否確立,能否推行?關鍵在於『依於仁』。這乃是標本兼治之道。本篇孔子的種種說法,實有其深厚所存焉。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深諳『因材施教』的道理。同樣是回答學生有關『仁』的問題,他能根據學生的天賦、資質、品行、秉性的差異,而予以不同的提示,其闡說的重點均有各自的側重。對第一高足顏淵,他激勵其『克己復禮』;對仲弓,他勉勵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司馬牛,他告知其要做到言語謹慎『其言也訒』;對樊遲,他點撥其『仁』在『愛人』,『仁』在得眾。這中間的道理其實也簡單。樊遲魯鈍『未達』,孔子就告知其『仁』的起碼要求,即應該懂得關心愛護他人;司馬牛容易產生感傷情緒,性格不怎麼豁達開朗(他曾自怨自艾自己不像他人那樣擁有眾多兄弟,『人皆有兄弟,我獨亡』。)故孔子他有針對性地告誡司馬牛要能做到『不憂不懼』;仲弓或許有較強的使命感,有時就不免有好為人師之患,孔子就提醒他要穩重恭敬,注意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顏淵最能領悟孔子的思想精髓,孔子對他寄予重振禮樂的殷切希望,希望顏淵真正做到『克己復禮』,為他人之表率,從而造就『天下歸仁』的嶄新局面,實現儒家的崇高政治理想。

在孔子那裏,『仁』不是一個空泛、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實實在在的內容與具體可行的形式的。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正如子貢所指出的那樣,乃是『文尤質也,質尤文也』。具體而言,『仁』必須藉助於『禮』這個形式才能有所成立。為此,『仁』反映為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必須始終不渝按照『禮』的要求,去修身養性,做到『知書達理』,即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體現為國家政治秩序的建構,是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盡其職,不能混淆特定的角色,不可逾越合理的界限,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禮』這個標準的規範與約束,『仁』就有所依託,有所落實。用子夏的話說,就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孔子的思想是『吾從周』,即致力於恢復與重建西周那種『禮樂』文明。基於這樣的追求,孔子崇『禮』修『仁』,其根本宗旨是為了將『仁』的精神落實到政治實踐的層面。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本篇在闡說『仁』的主旨之同時,還用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為政』的基本要領與具體方法。這些原則與方法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政』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即要以虔誠的態度,專注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治國安邦的事業,孜孜不倦,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在孔子看來,理政治人,態度是否恭敬嚴肅,精力是否專注投入,關係到社稷的興衰存亡,民眾的生死憂樂,責任之所在,使命之所賦,是絕對不可有得過且過的苟安心理的。必須做到勤於任事,勇於任事,忠誠盡心,恪守職責。這一點,顯然是正確的。做任何事情,若要有所成功,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首先取決於態度的端正,取決於真正將『誠』『敬』兩字貫徹落實到自己行為之中。『為政治人』,同樣沒有例外。毛澤東曾經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兩字』,這的確是不少人的通病。一旦客服了這種人性上的弱點,那麼,人們就能夠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立於不敗之地,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孔子這裏提出『為政』的態度,其實就是指點了『為政』的出發點,所謂『格調決定高度,態度決定境界』!

第二,『為政』要有重點的選擇與把握。『為政』理人,頭緒繁多,事涉系統,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不分主次輕重,不分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隨地撿。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是方方皆足、面面俱到,可實際上卻是沒有中心、沒有重點,結果是顧此失彼,捉襟見肘。因為道理很淺顯,面面俱到往往會面面不俱到,什麼都是重點就意味着沒有重點,孔子畢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睿智,他的高明,表現為他在『為政』治人問題上,提倡抓大放小,舉綱張目。這從本篇他回答子貢『為政』之道提問時,指出『為政』三綱領中可以窺見一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足食』,是繁榮和發展經濟,是『富國富兵』;『足兵』,是建設強大國防,是走『強兵之路』;而『民信』,是確立誠信政治,爭取到民眾對國家的認同與擁護,贏得民心的歸附,實現政治生活的高度和諧。按照孔子的觀點,『為政』做到了富國強兵,民心所向,國家就有前途,就有希望。當然,重點之中有重點,在三大綱目之中,『民信』尤為關鍵,不可須臾忽略,在迫不得已需要有所取捨的情況下,『富國』『強兵』可以暫時緩行,即所謂『去兵』『去食』,從而牢牢守住『民信』的底線,『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第三,『為政』成功取決於統治者率先垂範,以身作則。統治者是『為政』的主體,在『為政』方向的選擇、原則的確立、政策的制定、行動的實施過程中居於中心與主導的地位,決定着『為政』的成敗得失。所謂『子欲養,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因此,孔子認為,在『為政』問題上,統治者發揮帶頭作用乃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這種帶頭作用具體而言,就是統治者自己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成為民眾效仿的榜樣與楷模,『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與之相應,統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收斂低調,節制剝削,讓利於民,給民眾以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也即要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明白『藏富於民』與國運強盛之間的內在關係,杜絕橫徵暴斂,『殺雞取卵』的蠢事,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誘惑,而損害到自己長遠而根本的利益:『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同時,統治者在人才選拔與任用上,則要『親賢人,遠小人』,將正直的人提拔任用起來,『舉直錯諸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管治導向,『使枉者直』,從而為『為政』治人提供必要的保證。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5-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義理髮微:仁學實踐與德政體系的內在邏輯

【顏淵】篇作為孔門仁學思想的核心載體,其二十四章問答實為儒家政治倫理的精密建構。孔子在此篇中不僅確立了"仁"的本體論地位,更通過差異化教學法,揭示了仁道實踐與德政體系的內在關聯,展現出先秦儒學"體用一源"的思維特質。

一、仁學的實踐維度:差異化教學中的共性追求
孔子對"仁"的闡釋絕非概念推衍,而是基於弟子特質的實踐指引。顏淵所得"克己復禮"之教,實為仁學的最高實踐形態——通過主體性的自我規訓(克己)達成社會秩序的文明重構(復禮)。這種"反求諸己"的工夫論,與仲弓"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形成內外呼應:前者強調內在超越,後者側重人際推擴。司馬牛所得"其言也訒"之訓,恰是針對其"多言而躁"的性格弱點,揭示仁者必具的慎言美德;樊遲所聞"愛人"之旨,則直指仁學的情感基礎。這種因材施教的背後,實為孔子對仁學實踐路徑的立體建構:從情感培育(愛人)到行為規範(慎言),從人際準則(恕道)到文明理想(復禮)。

二、德政的本體依據:仁禮互濟的政治哲學
"子為政,焉用殺"的詰問,直指儒家德政觀的核心理念——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於統治者的道德自覺。孔子將"二,吾猶不足"的財政焦慮與"如之何其徹也"的仁政標準對舉,深刻揭示德政的經濟倫理:賦稅制度必須建基於仁民愛物的政治倫理。這種思想在"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辯證論述中得到升華,形成儒家特有的"民本財政觀"。

三、仁禮關係的現代詮釋
子貢"文質彬彬"說實為理解仁禮關係的關鍵。在顏淵篇中,"克己復禮"的命題表明:禮並非外在約束,而是仁的外顯形式;仁亦非抽象理念,必待禮而實現其社會價值。這種"即用見體"的思維模式,在"非禮四勿"的修養工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視聽言動的外在規範,恰是仁心發用的必然要求。就政治層面而言,君臣父子的差序格局,實為仁道精神制度化呈現的文明設計。

結語:
【顏淵篇】所構建的仁學體系,實為貫通心性修養與政治實踐的完整學說。孔子通過差異化教學揭示的,正是仁道實踐的多元進路:從個人慎獨工夫到社會制度設計,從經濟政策制定到文明秩序重建,無不本於仁而立乎禮。這種思想體系不僅為傳統中國的政治文明提供理論支撐,更為現代社會治理留下深刻啟示——任何良政善治,終須回歸道德主體性的培育與制度倫理的建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