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8|回覆: 0

[家庭教育心得] 『法老·王』特展講述古埃及與漢文明的故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2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法老·王』特展講述古埃及與漢文明的故事

20160811_001

20160811_001

8月10日,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覽開展。共有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約150件套古埃及文物精品和來自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院、揚州博物院等單位的約150件套漢代諸侯王陵出土文物同室展出,通過對比的方式布展,讓觀眾感受古埃及文明和漢帝國文明的文化碰撞。

劉建華攝/光明圖片

fxqk001 發表於 2025-4-29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對話的考古學維度:從"法老·王"特展看跨時空的文化互鑒】

南京博物院"法老·王"特展以器物並置的策展智慧,構建起古埃及與漢帝國文明的對話場域。這種跨越時空的文明比較,不僅呈現了表層物質文化的異同,更觸及古代文明核心的精神結構。

從喪葬制度觀之,兩地都發展出完整的彼岸世界觀。古埃及的"卡諾卜罐"與漢代"玉九竅塞"同樣追求肉體不朽,但前者依託尼羅河周期重構生命循環,後者則體現"精氣說"與五行觀念的融合。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出的鍍金木乃伊面具,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的金縷玉衣形成有趣對照:黃金在埃及象徵太陽神永恆,在中國卻是"西方之行,生於土"(【尚書·洪範】)的金屬德性。

權力象徵系統呈現明顯分野。法老權杖頂端的荷魯斯神鷹,強調神權政治的絕對性;而漢代諸侯王的螭龍鈕金印,則體現"天命靡常"(【詩經·大雅】)的德政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兩地都發展出複雜的文字系統,但埃及象形文字始終服務於宗教敘事,中國篆隸書法卻早現"詩言志"(【尚書·舜典】)的人文轉向。

在日用器物層面,揚州漢墓的錯銀銅牛燈與底比斯出土的彩繪香油瓶,共同展示了古代匠人對光影的哲學思考。前者通過煙道設計實現"明德惟馨"(【尚書·君陳】)的環保理念,後者則以香氛建構神聖空間。這種實用理性與宗教體驗的差異,正是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文明分野的物證。

此次展覽的深層意義,在於打破文明比較的西方中心範式。當圖坦卡蒙的聖甲蟲與滿城漢墓的玉蟬並列,兩種蛻變重生意象的相遇,暗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存在共相。這種展示方式暗合【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的智慧,爲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對話提供了考古學註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