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9|回復: 0

[家庭教育心得] 『法老·王』特展讲述古埃及与汉文明的故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2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法老·王』特展讲述古埃及与汉文明的故事

20160811_001

20160811_001

8月10日,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览开展。共有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约150件套古埃及文物精品和来自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院、扬州博物院等单位的约150件套汉代诸侯王陵出土文物同室展出,通过对比的方式布展,让观众感受古埃及文明和汉帝国文明的文化碰撞。

刘建华摄/光明图片

fxqk001 發表於 2025-4-29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对话的考古学维度:从"法老·王"特展看跨时空的文化互鉴》

南京博物院"法老·王"特展以器物并置的策展智慧,构建起古埃及与汉帝国文明的对话场域。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比较,不仅呈现了表层物质文化的异同,更触及古代文明核心的精神结构。

从丧葬制度观之,两地都发展出完整的彼岸世界观。古埃及的"卡诺卜罐"与汉代"玉九窍塞"同样追求肉体不朽,但前者依托尼罗河周期重构生命循环,后者则体现"精气说"与五行观念的融合。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出的镀金木乃伊面具,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金缕玉衣形成有趣对照:黄金在埃及象征太阳神永恒,在中国却是"西方之行,生于土"(《尚书·洪范》)的金属德性。

权力象征系统呈现明显分野。法老权杖顶端的荷鲁斯神鹰,强调神权政治的绝对性;而汉代诸侯王的螭龙钮金印,则体现"天命靡常"(《诗经·大雅》)的德政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都发展出复杂的文字系统,但埃及象形文字始终服务于宗教叙事,中国篆隶书法却早现"诗言志"(《尚书·舜典》)的人文转向。

在日用器物层面,扬州汉墓的错银铜牛灯与底比斯出土的彩绘香油瓶,共同展示了古代匠人对光影的哲学思考。前者通过烟道设计实现"明德惟馨"(《尚书·君陈》)的环保理念,后者则以香氛建构神圣空间。这种实用理性与宗教体验的差异,正是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文明分野的物证。

此次展览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文明比较的西方中心范式。当图坦卡蒙的圣甲虫与满城汉墓的玉蝉并列,两种蜕变重生意象的相遇,暗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存在共相。这种展示方式暗合《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智慧,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考古学注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