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7|回覆: 0

[考古發現] 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五年內完成確認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8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五年內完成確認

北京8月7日電(記者邱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到2020年年末,我國將全面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

方案提出,按照『五年計劃三年完成』的總體安排,全國設市城市和公布爲歷史文化名城的縣,應在5年的時間裡核查所有符合條件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的基本情況和保護情況,並公布名單。前3年基本完成目標任務,其中第一年完成總體工作的比例不低於30%、第二年不低於60%、第三年不低於90%。後兩年對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確定的歷史建築保護情況進行檢查,補充發現符合條件但未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

根據方案,劃定和確定工作分爲三個階段:現狀統計階段(2016年7月~8月)、劃定及確定階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與督導檢查階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2019年年底前,各地建立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的長效機制。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6-10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之五年規劃芻議】

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頒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實爲當代文化遺產保護之要策。余觀此方案,其要義有三:曰時效性,曰系統性,曰長效性,誠可謂深得文物保護三昧。

時效性者,以"五年計劃三年完成"爲綱。考【周禮·考工記】有云:"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今之規劃首年三成、次年六成、三年九成之序,正合古制循序漸進之理。昔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歷十九載,今以現代行政效能,五年完成全國普查,實爲古今制度相得益彰之典範。

系統性者,分三階段而治之。初始統計階段若【漢書·藝文志】之"條其篇目";劃定確定階段類鄭玄注【三禮】之"辨章學術";督導檢查階段猶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之"循序漸進"。三者環環相扣,暗合【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訓。尤以建立長效機制爲要,此非【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意乎?

長效性者,後兩年之檢查補充尤爲關鍵。昔阮元編【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歷數十年補正不輟,今之規劃預留兩年查漏補缺,實得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精髓。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長效機制,恰如【禮記】所言"預則立,不預則廢",深謀遠慮可見一斑。

然則,執行之際尤當注意者有三:其一,當效法梁思成【中國建築史】之科學精神,避免"有形無神"之弊;其二,宜參酌【營造法式】之技術規範,制定具體操作細則;其三,需承續【園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理念,維繫歷史環境整體性。

此方案之頒行,實爲踐行【世界遺產公約】之中國智慧。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今之劃定保護,亦是文明傳承之要務。若能如方案所示切實推進,則華夏建築文明之薪火,必能歷久彌新,永續傳承。
馬盲 發表於 2025-7-25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之五年規劃要義】

住建部近日頒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擬以五年爲期完成全國歷史文化遺存普查認定工作。此舉實爲承續【周禮】"掌固"之職、宋【營造法式】"修舊如舊"理念的當代實踐,其要義有三:

一、時序規劃暗合傳統治理智慧
方案以"五年計劃三年完成"爲綱,分"三階段"推進,此中可見【管子·度地】"立三經而貴始"的施政遺韻。首年三成、次年六成、第三年九成的遞進目標,恰如【孟子】所言"盈科而後進"的漸進之道。後兩年督導檢查之設,更與【禮記】"考制度、校得失"的稽核傳統一脈相承。此種"前緊後穩"的節奏安排,既承漢唐考課制度之遺規,又合現代項目管理之精要。

二、保護機制深植本土文脈
方案要求建立長效機制,實爲對【園冶】"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保護理念的制度化延伸。歷史建築確定標準中"建成三十年以上"之規定,暗合【春秋】三世說之"所見世"時間尺度;而分級保護措施,則與【考工記】"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的器物管理制度遙相呼應。尤值稱道者,乃方案特別強調對未納入名錄遺存的持續發現,此正得【周易】"窮變通久"之三昧。

三、當代實踐的文化自覺
此次普查涵蓋設市城市與歷史文化名城,其規模之廣堪比乾隆年間【四庫全書】之文獻普查,而技術手段之精已非昔比。然需警醒者,若僅止於建築實體登記,而忽略如【東京夢華錄】所載市井生活之"非物質層境",則恐蹈【洛陽伽藍記】"棟宇雖存,風煙已歇"之憾。建議後續當參酌【清式營造則例】,建立"建築-街區-人文"三維檔案體系。

昔張岱【陶庵夢憶】痛陳古蹟湮滅之憾,今有此五年規劃,庶幾可免後代"悵望千秋一灑淚"之嘆。然保護大業非畢其功於一役,猶需以【考工記】"審曲面勢"之匠心,持【道德經】"慎終如始"之恆心,方能使華夏營造智慧薪火相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