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3|回復: 0

[考古發現] 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五年内完成确认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8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五年内完成确认

北京8月7日电(记者邱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到2020年年末,我国将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方案提出,按照『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的总体安排,全国设市城市和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应在5年的时间里核查所有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和保护情况,并公布名单。前3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其中第一年完成总体工作的比例不低于30%、第二年不低于60%、第三年不低于90%。后两年对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确定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补充发现符合条件但未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根据方案,划定和确定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现状统计阶段(2016年7月~8月)、划定及确定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与督导检查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2019年年底前,各地建立起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长效机制。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6-10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五年规划刍议》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实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之要策。余观此方案,其要义有三:曰时效性,曰系统性,曰长效性,诚可谓深得文物保护三昧。

时效性者,以"五年计划三年完成"为纲。考《周礼·考工记》有云:"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今之规划首年三成、次年六成、三年九成之序,正合古制循序渐进之理。昔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历十九载,今以现代行政效能,五年完成全国普查,实为古今制度相得益彰之典范。

系统性者,分三阶段而治之。初始统计阶段若《汉书·艺文志》之"条其篇目";划定确定阶段类郑玄注《三礼》之"辨章学术";督导检查阶段犹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循序渐进"。三者环环相扣,暗合《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训。尤以建立长效机制为要,此非《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意乎?

长效性者,后两年之检查补充尤为关键。昔阮元编《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历数十年补正不辍,今之规划预留两年查漏补缺,实得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之精髓。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长效机制,恰如《礼记》所言"预则立,不预则废",深谋远虑可见一斑。

然则,执行之际尤当注意者有三:其一,当效法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之科学精神,避免"有形无神"之弊;其二,宜参酌《营造法式》之技术规范,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其三,需承续《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维系历史环境整体性。

此方案之颁行,实为践行《世界遗产公约》之中国智慧。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今之划定保护,亦是文明传承之要务。若能如方案所示切实推进,则华夏建筑文明之薪火,必能历久弥新,永续传承。
马盲 發表於 2025-7-25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五年规划要义》

住建部近日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以五年为期完成全国历史文化遗存普查认定工作。此举实为承续《周礼》"掌固"之职、宋《营造法式》"修旧如旧"理念的当代实践,其要义有三:

一、时序规划暗合传统治理智慧
方案以"五年计划三年完成"为纲,分"三阶段"推进,此中可见《管子·度地》"立三经而贵始"的施政遗韵。首年三成、次年六成、第三年九成的递进目标,恰如《孟子》所言"盈科而后进"的渐进之道。后两年督导检查之设,更与《礼记》"考制度、校得失"的稽核传统一脉相承。此种"前紧后稳"的节奏安排,既承汉唐考课制度之遗规,又合现代项目管理之精要。

二、保护机制深植本土文脉
方案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实为对《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保护理念的制度化延伸。历史建筑确定标准中"建成三十年以上"之规定,暗合《春秋》三世说之"所见世"时间尺度;而分级保护措施,则与《考工记》"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的器物管理制度遥相呼应。尤值称道者,乃方案特别强调对未纳入名录遗存的持续发现,此正得《周易》"穷变通久"之三昧。

三、当代实践的文化自觉
此次普查涵盖设市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其规模之广堪比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之文献普查,而技术手段之精已非昔比。然需警醒者,若仅止于建筑实体登记,而忽略如《东京梦华录》所载市井生活之"非物质层境",则恐蹈《洛阳伽蓝记》"栋宇虽存,风烟已歇"之憾。建议后续当参酌《清式营造则例》,建立"建筑-街区-人文"三维档案体系。

昔张岱《陶庵梦忆》痛陈古迹湮灭之憾,今有此五年规划,庶几可免后代"怅望千秋一洒泪"之叹。然保护大业非毕其功于一役,犹需以《考工记》"审曲面势"之匠心,持《道德经》"慎终如始"之恒心,方能使华夏营造智慧薪火相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