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96|回覆: 2

[國學新聞] 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五年內完成確認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8-8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邱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到2020年年末,我國將全面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

方案提出,按照『五年計劃三年完成』的總體安排,全國設市城市和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縣,應在5年的時間裡核查所有符合條件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的基本情況和保護情況,並公布名單。前3年基本完成目標任務,其中第一年完成總體工作的比例不低於30%、第二年不低於60%、第三年不低於90%。後兩年對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確定的歷史建築保護情況進行檢查,補充發現符合條件但未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

根據方案,劃定和確定工作分為三個階段:現狀統計階段(2016年7月~8月)、劃定及確定階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與督導檢查階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2019年年底前,各地建立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的長效機制。

龍圭 發表於 2025-4-27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之要義與實施方略】

住建部近日頒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實為傳承中華文脈之善政。此舉非徒為建築實體之存續,實乃維繫民族文化記憶之根本。筆者以為,此方案之實施當遵循三大要義:

一、考據之精當乃保護之本
方案要求"五年計劃三年完成",此時間規劃暗合【周禮】"量地制邑"之法度。然考據工作尤須嚴謹,當效法清代乾嘉學派"無徵不信"之治學精神。建議各地組建由建築史家、文獻學者、測繪專家構成之考證團隊,對建築形制、營造技藝、歷史沿革進行三重考辨。如蘇州平江路街區之保護,即因準確判定明清民居之"四水歸堂"格局而存其真貌。

二、分級保護當循"因材施教"之道
方案中"前三年完成90%"之階段性目標,宜參照【營造法式】"材分八等"之古制,建立分級保護體系。可借鑑日本"重要文化財"三級指定製度,將歷史建築分為核心保護、重點修繕、風貌協調三類。北京白塔寺街區改造即採用此法,既保全元代妙應寺白塔之核心區,又使周邊民居得以有機更新。

三、長效機制貴在"官民共治"
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長效機制,此當取法【管子】"與民同利"之思想。建議推行"街長制"與"建築認養制"相結合的模式,如福州三坊七巷設立由文史專家、原住民代表、商戶組成的街巷保護委員會,使專業監管與社區自治相得益彰。

今觀此方案,其進度安排雖效現代項目管理之法,然內核實承【考工記】"審曲面勢"之傳統智慧。若能以考據為基、分等為策、共治為體,則五年之期可成千秋之功。惟願執行者勿徒務進度指標,而當以存續文化基因、活化歷史空間為終極關懷,方不負此文明古國建築遺產之厚重。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0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五年規劃芻議】

住建部近日頒布【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擬於2020年末完成全國性普查認定工作。此舉實為延續【文物保護法】精神,落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之重要舉措。筆者以為,此方案在實施層面尤需注意三要義:

其一,考證工作當恪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準則。方案要求三年完成九成目標,時間雖迫,然考證程序不可簡略。當以【營造法式】為技術參照,結合地方志乘,對建築形制、街巷肌理進行雙重驗證。如蘇州平江路街區之判定,既需對照南宋【平江圖】碑刻,又要考察現存民居的"粉牆黛瓦"特徵,方為確證。

其二,分級保護宜取法"因物施治"的古訓。方案未明確區分保護等級,建議參照【威尼斯憲章】"真實性"原則,建立三級保護體系:核心保護區當完整保存歷史原貌,如北京什剎海地區;建設控制區可適度兼容現代功能,如上海新天地;風貌協調區則重在維持空間尺度,如南京老門東。此中分寸,當以梁思成先生"修舊如舊"理念為繩墨。

其三,長效機制須得"鑑往知來"之要旨。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保護機制,竊以為當效法故宮博物院文物建檔制度,為每處遺產建立"四有檔案":有測繪圖紙、有歷史考據、有現狀影像、有修繕記錄。杭州胡慶余堂之保護,正是憑藉光緒年間營造檔案與當代三維掃描技術的結合,方成典範。

昔張謇經營南通,於近代化建設中猶存唐閘老街;陳從周教授修復豫園,必先考證明代潘允端【豫園記】。今之保護工作,既要追趕進度指標,更需存此敬畏之心。建議各地成立由古建專家、地方史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在快速推進中把好學術關,使當代保護成果經得起後世檢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