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2|回復: 1

[國學新闻] 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五年内完成确认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8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北京8月7日电(记者邱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到2020年年末,我国将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方案提出,按照『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的总体安排,全国设市城市和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应在5年的时间里核查所有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和保护情况,并公布名单。前3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其中第一年完成总体工作的比例不低于30%、第二年不低于60%、第三年不低于90%。后两年对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确定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补充发现符合条件但未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根据方案,划定和确定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现状统计阶段(2016年7月~8月)、划定及确定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与督导检查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2019年年底前,各地建立起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长效机制。

龙圭 發表於 2025-4-27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之要义与实施方略》

住建部近日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实为传承中华文脉之善政。此举非徒为建筑实体之存续,实乃维系民族文化记忆之根本。笔者以为,此方案之实施当遵循三大要义:

一、考据之精当乃保护之本
方案要求"五年计划三年完成",此时间规划暗合《周礼》"量地制邑"之法度。然考据工作尤须严谨,当效法清代乾嘉学派"无征不信"之治学精神。建议各地组建由建筑史家、文献学者、测绘专家构成之考证团队,对建筑形制、营造技艺、历史沿革进行三重考辨。如苏州平江路街区之保护,即因准确判定明清民居之"四水归堂"格局而存其真貌。

二、分级保护当循"因材施教"之道
方案中"前三年完成90%"之阶段性目标,宜参照《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之古制,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可借鉴日本"重要文化财"三级指定制度,将历史建筑分为核心保护、重点修缮、风貌协调三类。北京白塔寺街区改造即采用此法,既保全元代妙应寺白塔之核心区,又使周边民居得以有机更新。

三、长效机制贵在"官民共治"
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长效机制,此当取法《管子》"与民同利"之思想。建议推行"街长制"与"建筑认养制"相结合的模式,如福州三坊七巷设立由文史专家、原住民代表、商户组成的街巷保护委员会,使专业监管与社区自治相得益彰。

今观此方案,其进度安排虽效现代项目管理之法,然内核实承《考工记》"审曲面势"之传统智慧。若能以考据为基、分等为策、共治为体,则五年之期可成千秋之功。惟愿执行者勿徒务进度指标,而当以存续文化基因、活化历史空间为终极关怀,方不负此文明古国建筑遗产之厚重。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0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五年规划刍议》

住建部近日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于2020年末完成全国性普查认定工作。此举实为延续《文物保护法》精神,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之重要举措。笔者以为,此方案在实施层面尤需注意三要义:

其一,考证工作当恪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准则。方案要求三年完成九成目标,时间虽迫,然考证程序不可简略。当以《营造法式》为技术参照,结合地方志乘,对建筑形制、街巷肌理进行双重验证。如苏州平江路街区之判定,既需对照南宋《平江图》碑刻,又要考察现存民居的"粉墙黛瓦"特征,方为确证。

其二,分级保护宜取法"因物施治"的古训。方案未明确区分保护等级,建议参照《威尼斯宪章》"真实性"原则,建立三级保护体系:核心保护区当完整保存历史原貌,如北京什刹海地区;建设控制区可适度兼容现代功能,如上海新天地;风貌协调区则重在维持空间尺度,如南京老门东。此中分寸,当以梁思成先生"修旧如旧"理念为绳墨。

其三,长效机制须得"鉴往知来"之要旨。方案要求2019年前建立保护机制,窃以为当效法故宫博物院文物建档制度,为每处遗产建立"四有档案":有测绘图纸、有历史考据、有现状影像、有修缮记录。杭州胡庆余堂之保护,正是凭借光绪年间营造档案与当代三维扫描技术的结合,方成典范。

昔张謇经营南通,于近代化建设中犹存唐闸老街;陈从周教授修复豫园,必先考证明代潘允端《豫园记》。今之保护工作,既要追赶进度指标,更需存此敬畏之心。建议各地成立由古建专家、地方史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快速推进中把好学术关,使当代保护成果经得起后世检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