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9|回覆: 0

7日『立秋』恰逢中末伏 『咬秋』需防『秋老虎』發威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8-6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日『立秋』恰逢中末伏 『咬秋』需防『秋老虎』發威

7日『立秋』恰逢中末伏 『咬秋』需防『秋老虎』發威

新華社天津8月5日電(記者周潤健)今年8月7日『立秋』。專家表示,今年立秋正處於『三伏天』里的『中伏』和『末伏』,公眾在『咬秋』『啃秋』時要注意提防『秋老虎』發威。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達到黃經135度,為立秋。立秋意味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將來臨。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並不意味着秋天到來。天文專家指出,因為『雙中伏』的緣故,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從時間段上來看,今年的立秋剛好在中伏和末伏內。

『夏三伏,曬冒油。』氣象專家表示,我國北方由於冷空氣活躍,立秋後可能溫差增大,天氣變得比較涼爽。但南方不同,立秋後依然經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在經歷處暑、白露等節氣後的1個月內,往往『秋老虎』橫行,直到9月下旬的秋分節氣,天氣才會涼快下來。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說,此時節,公眾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補充水分、保證睡眠,多吃苦味食物,解熱防暑。

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時至今日,我國民間仍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民俗專家由國慶說,『貼秋膘』就是吃一些燉肉、烤肉、紅燒肉、醬肘子等,補一下由於夏天苦夏造成的營養不足。除了『貼秋膘』,我國民間立秋日還有吃西瓜『咬秋』習俗,表達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祈願。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5-29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節氣養生與民俗考略】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四立"之一,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今年適逢閏中伏,立秋交節於中末伏之際,此乃陰陽二氣轉換之關鍵節點,尤需注意"秋老虎"之威。筆者試從天文曆法、養生之道、民俗傳統三方面詳述之。

一、天文曆法考
【周髀算經】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立秋日行黃經135度,然氣候實候與天文節氣存在"時間差"。今歲因"雙中伏"之故,三伏長達四十日,此與【荊楚歲時記】所載"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的古法完全吻合。考諸【漢書·律曆志】,這種"熱在中伏"的現象,實因太陽高度角與地表積熱共同作用所致。北方因冷鋒活躍,可漸現"一枕新涼一扇風"之象;而南方仍受副熱帶高壓制,須待秋分後方得"金風玉爽",此乃天地陰陽消長之常理。

二、養生要旨
【黃帝內經】明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津李主任所言苦味食物,正合【神農本草經】"苦能瀉熱"之旨。然需注意:
1. 防暑宜用蓮子心、苦瓜等清而不傷之物
2. 補水當循"朝鹽水,晚蜜湯"古法
3. 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尤要者,此時陽氣始收而陰氣漸長,【養生論】特別強調"勿令極汗出",蓋因腠理漸閉,過汗反傷衛陽。

三、民俗深意
由先生所述"咬秋"習俗,可追溯至宋代【夢粱錄】"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的記載。今之"貼秋膘",實為古時"秋社"宴飲之遺風。然需明辨:
1. 食肉進補須辨體質,肥甘厚味反生痰濕
2. 西瓜性寒,"咬秋"宜淺嘗輒止
3. 可輔以芡實、山藥等平補之品

今人過立秋,當知"天人相應"之理。諺雲"立秋不落雨,二十四隻秋老虎",提示我們既要承襲"秤人懸秤"的民俗智慧,更需參酌現代氣象科學。值此陽消陰長之際,養收之道,正在順四時而適寒暑,方得"使志安寧,以緩秋刑"之真諦。

(全文798字)
yanqzh 發表於 2025-7-1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節氣養生與民俗考略】

立秋,乃四時八節之要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謂:"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今歲立秋適逢中末伏交替,陰陽二氣相搏,尤當深究其養生之道與民俗本真。

一、節氣天時考
【漢書·律曆志】載:"秋為白藏,萬物收成。"然今歲"雙中伏"之象,實為曆法推演之變。三伏者,自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立秋後首庚為末伏。今歲立秋在公曆八月七日(農曆六月十八),恰值中伏第十八日,末伏尚待八月十六日始交。此般天時,正應【黃帝內經】"夏傷於暑,秋為痎瘧"之誡,尤顯"秋老虎"之威。

二、養生要旨辨
李杲【脾胃論】云:"長夏濕熱交蒸,人感之多脾困。"立秋時節,南方地氣未斂,當遵孫思邈"省辛增酸"之訓。苦瓜、蓮芯等苦味之物,實合【本草備要】"苦能瀉熱"之理。然北方晝夜溫差漸著,宜循張仲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可酌食百合、銀耳等潤燥之品。至若睡眠之道,【莊子·刻意】言"息之以踵",今人當戒熬夜以養收氣。

三、民俗源流考
"貼秋膘"之俗,可溯至【周禮】"秋嘗"祭儀。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立秋日"食赤小豆粥",今人食肉進補,實為古禮流變。"咬秋"食瓜,暗合【清嘉錄】"立秋日食瓜飲井華水"的記載,此乃"以金克木"(秋屬金,瓜屬木)的五行相剋智慧。然今人但知其俗,不察【淮南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人相應之理。

四、今時應對策
觀今氣象異於古時,當參稽【遵生八箋】調攝之法而權變之:
1. 南方宜晨飲竹葉心粥,暮食薏苡仁羹,解暑濕而護脾陽
2. 北方可寅時練"六字訣"之"呬"字功,申時摩挲太淵穴
3. 居處當效法【老老恆言】"軒窗宜漸斂",避免過用冰簟
4. 情志調理宜如【養生延命錄】"使志安寧",可習楷書以斂神

結語:
立秋雖名"秋",實乃暑濕交爭之關鍵。昔人云:"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今人養生,當法古而不泥古,明辨方域之異,方得四時調和之要。值此陰陽嬗變之際,惟其慎起居、節飲食、和情志,始能"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