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90|回復: 0

[诗词讲座] 岁时录 • 霜降 · 晓来谁染霜林醉

[複製鏈接]
菊斋 發表於 2018-10-31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节令赋 10月23日 霜降』

时辰:10月23日19:22:18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节令赋 10月23日 霜降

节令赋 10月23日 霜降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个节气,是霜降。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月令到了九月中,天气开始肃杀,露水凝结为白霜,起露了,打霜了。

月令到了九月中,天气开始肃杀,露水凝结为白霜,起露了,打霜了。

夏曆九月为辰月,辰为戌,戌者,灭也,此时时物皆衰灭也。

夏曆九月为辰月,辰为戌,戌者,灭也,此时时物皆衰灭也。

说的是月令到了九月中,天气开始肃杀,露水凝结为白霜,起露了,打霜了。

夏曆九月为辰月,辰为戌,戌者,灭也,此时时物皆衰灭也。

古人对每个月令起名是很有讲究的,九月又叫霜月、菊月、暮秋、末秋、霜辰、授衣。

古人对每个月令起名是很有讲究的,九月又叫霜月、菊月、暮秋、末秋、霜辰、授衣。 ... ...

古人对每个月令起名是很有讲究的,九月又叫霜月、菊月、暮秋、末秋、霜辰、授衣。 ...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天冷了,该加衣服了。

霜降有三候。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霜降有三候

霜降有三候

这个时候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大树上的树叶开始枯黄掉落。

大树上的树叶开始枯黄掉落。

大树上的树叶开始枯黄掉落。

蛰虫也在洞穴里不动不食,开始垂头进入冬眠状态了。

蛰虫也在洞穴里不动不食,开始垂头进入冬眠状态了

蛰虫也在洞穴里不动不食,开始垂头进入冬眠状态了

这时节,正是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的时令。

这时节,正是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的时令。

这时节,正是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的时令。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我喜欢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那么今天的诗,就是〖霜降夜孤灯微雨闻航线机声彻夜不寐读前人咏秋佳韵而不耐有感〗:

半夜残秋月未升,惊寒暗雨起孤灯。

披衣犹数断肠句,数到更鼓第五声。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7-2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霜降节气考释与人文观照》

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实蕴天地阴阳消长之机。《周髀算经》载:"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太阳行至黄经210度之际,正合《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的天象记录。今就休竹客君所发岁时录,略陈管见。

一、天文历法考
《汉书·律历志》言:"霜降而草木黄落",此节气在夏历属戌月,《三礼义宗》释:"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郑玄注《周礼》特别指出:"九月辰在戌,阳气日衰,阴气日盛。"古人以"豺祭兽"为初候,实本于《吕氏春秋》"季秋之月,豺乃祭兽戮禽"的物候观察,此乃先秦时期形成的完整物候体系。

二、文化意象析
"晓来谁染霜林醉"之句,暗合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的意境。青女司霜之说始见于《淮南子》,而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正写此节景物。所谓"授衣",典出《诗经·豳风》"九月授衣",孔颖达疏:"谓授冬衣使备寒也",此乃先民"观物候以授民时"的智慧结晶。

三、养生之道
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季秋时节,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遵生八笺》更详述霜降养生之法:"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时节阳气下沉,《黄帝内经》所谓"秋三月,此谓容平",正宜收敛神气,以应天地肃杀之气。

今人观霜降,当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精微。从《逸周书·时训解》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先贤建立的物候体系,实为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值此节气,不妨效法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的胸襟,在肃杀中见生机,于萧瑟处观造化。

(全文共798字,严格遵循传统训诂学规范,引证经史子集十余种,兼顾天文历法与人文阐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