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5|回覆: 1

[無心灌水] 【齊如山國劇論叢】恰借梅郎好顏色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4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齊如山是梅蘭芳從普通演員走向京劇大師的重要推手,但他的劇學成就絕不僅僅體現在協助梅蘭芳上,他對中國戲曲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從小浸潤在傳統戲曲氛圍中,因3次到歐洲辦理商務的機會,觀看了不少西洋戲劇的演出,也因此能夠體悟到中西戲劇樣式之間的不同。在此基礎上,他認識到『外國有外國的好處,中國有中國的好處』,體察到中西戲劇的差異是不同社會文化語境所造成的。他在藝術上的豐富實踐為其戲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圍繞着國劇學會做了許多工作,比如收集了一大批非傳統戲曲目錄所能涵蓋的戲曲文獻,編成【北平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這樣一部較為系統、完備的戲曲文物專題目錄。不過齊如山的大部分著述以專書為主,規模較大,閱讀不便。

有鑑於此,南京大學文學院苗懷明教授決定整理一部既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又具有補遺功能的讀本。其整理的【齊如山國劇論叢】一書除選收齊如山具有代表性的劇學著述之外,還着意收羅其散見於【國劇畫報】【戲劇叢刊】【大公報】【南金】【新思潮】等報刊的單篇文章,使該書不僅能反映齊如山國劇研究的成就與特色,還能為學界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

翻檢【齊如山國劇論叢】,我們會發現,即便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的不少文章仍具真知灼見。

比如對地方戲的研究。以往學界對花部戲曲普遍重視不夠,即便是對雅部戲曲的研究,注意力也多集中在文學、聲律方面,對舞台表演則關注甚少,更不用說對地方戲的研究了。

齊如山是20世紀上半期研究京劇用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學者之一,京劇研究今日能成為一門學問,被稱為京劇學,齊如山具有奠基之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齊如山有着十分豐富的藝術實踐,他在戲曲的舞台表演上有着自覺的追求。他最初與梅蘭芳結緣,便是由【汾河灣】一劇的表演而來。他曾給梅蘭芳寫信,將『生角唱某句時旦角應有何種表情』予以演繹闡發。即便是全場的配合、舞台的調度,他都很重視,連很少被人注意的『撿場人』他都甚為關注。在【貴妃醉酒】中,『楊貴妃坐在椅子上說:擺駕百花亭,以後一繞場,便是到了百花亭,楊貴妃再坐的時候,這個椅子便須撿場人來搬,才能表現這是百花亭裏的座位,若仍用宮女來搬,意思就是宮女由宮中帶來的椅子了,如此便於戲理不合,所以非用撿場人不可』。由此可見其心思之細,用心之專。

在該書的最後,整理者還根據齊如山本人的回憶錄並參考學界的相關成果,編制【齊如山先生學術年表】,並撰寫【齊如山和他的國劇研究】一文,全面介紹、分析齊如山的劇學成就與特色,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參考。

在20世紀中國戲曲研究史上,齊如山可謂一個『另類』。這正如整理者本人所言:『平心而論,無論是戲曲自身的發展還是圍繞戲曲進行的研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很需要這類難得的人才,特別是在戲曲式微的當下,更是如此。唯其缺少,更顯出其特別的意義和價值。那種埋首書齋專門研究戲曲的學人固然需要,那種走出書齋以實際行動服務戲曲的學人,則更為需要。齊如山在戲曲研究史上的獨特貢獻和價值,由此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4-26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齊如山國劇論叢】的學術價值與當代啟示

齊如山先生作為中國戲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貢獻與藝術實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苗懷明教授整理的【齊如山國劇論叢】不僅是對齊氏學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更為當代戲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參考。

從學術史維度考察,齊如山的戲曲研究具有三個顯著特徵:首先是跨文化視野。他通過歐洲考察獲得的比較戲劇學視角,使其能夠跳出傳統曲學窠臼,提出"中外戲劇各有所長"的辯證觀點。這種文化自覺在20世紀初的學術語境中尤為難得。其次是實踐性品格。與書齋型學者不同,齊如山的理論建構始終立足於舞台實踐,其對表演細節的考究(如【貴妃醉酒】中撿場人的設置)體現了"以表演為中心"的研究範式。第三是文獻學意識。他主持編纂的【北平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開創了戲曲文物系統整理的先河。

就具體學術貢獻而言,齊如山在三個領域具有開創意義:其一,建構了京劇表演理論體系。他將傳統"戲論"提升為系統性的"劇學",特別注重舞台調度的程式化研究。其二,拓展了地方戲研究領域。在學界普遍輕視花部戲曲的時代,他對地方戲的關注具有學術前瞻性。其三,確立了"以演員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與梅蘭芳的合作不僅是藝術實踐,更開創了學者與表演藝術家互動的研究模式。

【齊如山國劇論叢】的整理出版具有多重學術意義:在文獻學層面,匯集散佚報刊文章,彌補了專書閱讀的不便;在學術史層面,通過年表編制清晰呈現齊氏學術脈絡;在研究範式層面,其跨文化比較與實踐性取向對當下非遺保護、戲曲傳承等議題仍具啟示。

當代戲曲研究可從齊如山的學術遺產中汲取三重智慧:文化自信與開放視野的辯證統一、理論建構與實踐驗證的良性互動、文獻整理與活態傳承的並重思路。這或許正是【齊如山國劇論叢】超越時空的學術生命力所在。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6-30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齊如山國劇論叢】與京劇學的奠基意義

齊如山先生作為近代戲曲研究的巨擘,其學術貢獻遠非僅止於輔佐梅蘭芳成就一代宗師,更在於他以貫通中西的視野,構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國劇理論體系。【齊如山國劇論叢】的整理出版,不僅為學界提供了系統性的文獻參考,亦使普通讀者得以窺見其劇學思想的精髓。

一、中西比較視野下的國劇理論
齊如山早年因商務之便三赴歐洲,得以觀摩西洋戲劇,進而敏銳地指出中西戲劇的差異根植於文化語境之不同。他既不盲目推崇西方寫實主義,亦不固守傳統窠臼,而是提出『外國有外國的好處,中國有中國的好處』的辯證觀點。例如,他在【國劇藝術匯考】中剖析京劇的程式化表演,認為『自報家門』『虛擬動作』等看似『不真實』的表現手法,實為東方美學『寫意』傳統的凝練,與西方戲劇的『第四堵牆』理論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比較研究的框架,至今仍為戲曲學界的重要方法論。

二、舞台實踐的學術化提煉
齊如山的獨特之處在於將藝術實踐升華為理論。他不僅關注劇本文學,更深入舞台表演的細節。如【貴妃醉酒】中『撿場人』搬椅的考據,揭示了京劇『時空虛擬』的舞台邏輯——道具的調度須符合戲理,而非單純追求生活真實。此類微觀研究填補了傳統戲曲重文本輕表演的空白,為後世『京劇表演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基礎。其致梅蘭芳的表演建議函(如【汾河灣】表情配合),更體現了『戲在場上』的實踐導向,堪稱早期『導演學』的雛形。

三、地方戲研究與文獻整理的開拓性
【論叢】所收文章凸顯了齊如山對花部戲曲的前瞻性關注。在崑曲研究佔據主流的時代,他系統考察梆子、秦腔等地方戲的聲腔與表演特色,指出其『野性生命力』對京劇形成的滋養。此外,他主持國劇學會期間編纂的【北平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首次將戲單、臉譜、砌末等『非文本』文物納入學術視野,開創了戲曲物質文化研究的先河。苗懷明教授增補的報刊佚文,則進一步還原了齊如山理論形成的動態過程,如【大公報】所載【談平劇之表情】一文,便可見其如何從具體劇目分析中抽象出表演通則。

四、學術史定位與當代啟示
【論叢】末附【學術年表】,清晰勾勒齊如山從票友到學者的轉型軌跡。其以『場上之道』為核心的研究路徑,恰與王國維『戲曲史』、吳梅『曲律學』形成互補,共同構成20世紀戲曲研究的三大支柱。今日重讀其論著,猶可發現諸多未竟之思:如對『檢場人』職能的論述,實可延伸至當代劇場管理研究;對中西戲劇『虛實之辨』的思考,亦為跨文化戲劇對話提供了經典案例。

齊如山曾言:『劇學非僅紙面文章,須於紅氍毹上求之。』【齊如山國劇論叢】的價值,正在於將舞台的煙火氣轉化為學術的厚重感,使『國劇』之研究既不失其鮮活,又成其博大。苗懷明教授的整理工作,恰似為這座理論寶庫開了一扇明窗,令今人得以再窺宗師手眼,續寫京劇學的新章。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