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9|回復: 1

[無心灌水] 〖齐如山国剧论丛〗恰借梅郎好颜色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4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齐如山是梅兰芳从普通演员走向京剧大师的重要推手,但他的剧学成就绝不仅仅体现在协助梅兰芳上,他对中国戏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从小浸润在传统戏曲氛围中,因3次到欧洲办理商务的机会,观看了不少西洋戏剧的演出,也因此能够体悟到中西戏剧样式之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他认识到『外国有外国的好处,中国有中国的好处』,体察到中西戏剧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语境所造成的。他在艺术上的丰富实践为其戏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围绕着国剧学会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收集了一大批非传统戏曲目录所能涵盖的戏曲文献,编成〖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这样一部较为系统、完备的戏曲文物专题目录。不过齐如山的大部分著述以专书为主,规模较大,阅读不便。

有鉴于此,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决定整理一部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又具有补遗功能的读本。其整理的〖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书除选收齐如山具有代表性的剧学著述之外,还着意收罗其散见于〖国剧画报〗〖戏剧丛刊〗〖大公报〗〖南金〗〖新思潮〗等报刊的单篇文章,使该书不仅能反映齐如山国剧研究的成就与特色,还能为学界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翻检〖齐如山国剧论丛〗,我们会发现,即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的不少文章仍具真知灼见。

比如对地方戏的研究。以往学界对花部戏曲普遍重视不够,即便是对雅部戏曲的研究,注意力也多集中在文学、声律方面,对舞台表演则关注甚少,更不用说对地方戏的研究了。

齐如山是20世纪上半期研究京剧用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学者之一,京剧研究今日能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京剧学,齐如山具有奠基之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齐如山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实践,他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上有着自觉的追求。他最初与梅兰芳结缘,便是由〖汾河湾〗一剧的表演而来。他曾给梅兰芳写信,将『生角唱某句时旦角应有何种表情』予以演绎阐发。即便是全场的配合、舞台的调度,他都很重视,连很少被人注意的『捡场人』他都甚为关注。在〖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坐在椅子上说:摆驾百花亭,以后一绕场,便是到了百花亭,杨贵妃再坐的时候,这个椅子便须捡场人来搬,才能表现这是百花亭里的座位,若仍用宫女来搬,意思就是宫女由宫中带来的椅子了,如此便于戏理不合,所以非用捡场人不可』。由此可见其心思之细,用心之专。

在该书的最后,整理者还根据齐如山本人的回忆录并参考学界的相关成果,编制〖齐如山先生学术年表〗,并撰写〖齐如山和他的国剧研究〗一文,全面介绍、分析齐如山的剧学成就与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

在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史上,齐如山可谓一个『另类』。这正如整理者本人所言:『平心而论,无论是戏曲自身的发展还是围绕戏曲进行的研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很需要这类难得的人才,特别是在戏曲式微的当下,更是如此。唯其缺少,更显出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那种埋首书斋专门研究戏曲的学人固然需要,那种走出书斋以实际行动服务戏曲的学人,则更为需要。齐如山在戏曲研究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价值,由此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张曼玉哦 發表於 2025-4-26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齐如山国剧论丛》的学术价值与当代启示

齐如山先生作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贡献与艺术实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苗怀明教授整理的《齐如山国剧论丛》不仅是对齐氏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更为当代戏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参考。

从学术史维度考察,齐如山的戏曲研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跨文化视野。他通过欧洲考察获得的比较戏剧学视角,使其能够跳出传统曲学窠臼,提出"中外戏剧各有所长"的辩证观点。这种文化自觉在20世纪初的学术语境中尤为难得。其次是实践性品格。与书斋型学者不同,齐如山的理论建构始终立足于舞台实践,其对表演细节的考究(如《贵妃醉酒》中捡场人的设置)体现了"以表演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第三是文献学意识。他主持编纂的《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开创了戏曲文物系统整理的先河。

就具体学术贡献而言,齐如山在三个领域具有开创意义:其一,建构了京剧表演理论体系。他将传统"戏论"提升为系统性的"剧学",特别注重舞台调度的程式化研究。其二,拓展了地方戏研究领域。在学界普遍轻视花部戏曲的时代,他对地方戏的关注具有学术前瞻性。其三,确立了"以演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与梅兰芳的合作不仅是艺术实践,更开创了学者与表演艺术家互动的研究模式。

《齐如山国剧论丛》的整理出版具有多重学术意义:在文献学层面,汇集散佚报刊文章,弥补了专书阅读的不便;在学术史层面,通过年表编制清晰呈现齐氏学术脉络;在研究范式层面,其跨文化比较与实践性取向对当下非遗保护、戏曲传承等议题仍具启示。

当代戏曲研究可从齐如山的学术遗产中汲取三重智慧:文化自信与开放视野的辩证统一、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的良性互动、文献整理与活态传承的并重思路。这或许正是《齐如山国剧论丛》超越时空的学术生命力所在。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6-30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齐如山国剧论丛》与京剧学的奠基意义

齐如山先生作为近代戏曲研究的巨擘,其学术贡献远非仅止于辅佐梅兰芳成就一代宗师,更在于他以贯通中西的视野,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国剧理论体系。《齐如山国剧论丛》的整理出版,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系统性的文献参考,亦使普通读者得以窥见其剧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西比较视野下的国剧理论
齐如山早年因商务之便三赴欧洲,得以观摩西洋戏剧,进而敏锐地指出中西戏剧的差异根植于文化语境之不同。他既不盲目推崇西方写实主义,亦不固守传统窠臼,而是提出“外国有外国的好处,中国有中国的好处”的辩证观点。例如,他在《国剧艺术汇考》中剖析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认为“自报家门”“虚拟动作”等看似“不真实”的表现手法,实为东方美学“写意”传统的凝练,与西方戏剧的“第四堵墙”理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比较研究的框架,至今仍为戏曲学界的重要方法论。

二、舞台实践的学术化提炼
齐如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艺术实践升华为理论。他不仅关注剧本文学,更深入舞台表演的细节。如《贵妃醉酒》中“捡场人”搬椅的考据,揭示了京剧“时空虚拟”的舞台逻辑——道具的调度须符合戏理,而非单纯追求生活真实。此类微观研究填补了传统戏曲重文本轻表演的空白,为后世“京剧表演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其致梅兰芳的表演建议函(如《汾河湾》表情配合),更体现了“戏在场上”的实践导向,堪称早期“导演学”的雏形。

三、地方戏研究与文献整理的开拓性
《论丛》所收文章凸显了齐如山对花部戏曲的前瞻性关注。在昆曲研究占据主流的时代,他系统考察梆子、秦腔等地方戏的声腔与表演特色,指出其“野性生命力”对京剧形成的滋养。此外,他主持国剧学会期间编纂的《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首次将戏单、脸谱、砌末等“非文本”文物纳入学术视野,开创了戏曲物质文化研究的先河。苗怀明教授增补的报刊佚文,则进一步还原了齐如山理论形成的动态过程,如《大公报》所载《谈平剧之表情》一文,便可见其如何从具体剧目分析中抽象出表演通则。

四、学术史定位与当代启示
《论丛》末附《学术年表》,清晰勾勒齐如山从票友到学者的转型轨迹。其以“场上之道”为核心的研究路径,恰与王国维“戏曲史”、吴梅“曲律学”形成互补,共同构成20世纪戏曲研究的三大支柱。今日重读其论著,犹可发现诸多未竟之思:如对“检场人”职能的论述,实可延伸至当代剧场管理研究;对中西戏剧“虚实之辨”的思考,亦为跨文化戏剧对话提供了经典案例。

齐如山曾言:“剧学非仅纸面文章,须于红氍毹上求之。”《齐如山国剧论丛》的价值,正在于将舞台的烟火气转化为学术的厚重感,使“国剧”之研究既不失其鲜活,又成其博大。苗怀明教授的整理工作,恰似为这座理论宝库开了一扇明窗,令今人得以再窥宗师手眼,续写京剧学的新章。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