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1|回覆: 1

[思維啟發] 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國產』精髓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8-1 1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國產』精髓

用我們的『點金手』,釋放中華文化特有的美感與價值,是當今文藝創作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最近,一部名為【大魚海棠】的國產動畫電影火了,上映兩周票房即破5億元。這部作品公映伊始,便引發了熱議。有人稱讚它有情懷、有擔當,是今年『國漫』電影的扛旗之作;也有人吐槽其敘事單薄無力,畫面乏善可陳,沒有掙脫中國傳統動畫的問題窠臼。熱議的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國產』二字的期待與思考。

拋開電影敘事技巧、製作技術等層面,【大魚海棠】的故事創意的確值得點讚。影片故事脫胎於【莊子·逍遙遊】,角色名稱、想象構思,都取材於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經》裡的『神物』,是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現。在西方影視作品大量湧入、文藝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種創意思路無疑為國產作品的突圍提供了有益借鑑。

也曾聽一些文藝創作者感嘆:碰到了內容題材單一匱乏的瓶頸,苦於沒有優秀生動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創作立意,有的乾脆從形式上、內容上『師法』西洋,用中國化的『酒瓶』裝西方故事的『舊酒』,看似新穎,實則平淡。這就需要我們對中國文藝創作進行深入審視。

實際上,在悠久歷史的沉澱中,我們的愛恨情仇、倫理思考、生命追問、時空想象,在豐厚的古典文化中不能說『前人之述備矣』,但也盡可『俯拾皆是』。【山海經】【聊齋志異】的神靈想象與傳奇故事,暗含着祖先對人生、世界的廣闊思考和深刻洞察;元雜劇、明話本中的哀婉悱惻、動人離奇是世間百態的精華濃縮,足以打通時間和地域的邊界,讓人掬一捧淚、動一次心。從古典文化的精髓中汲取營養,從浩若煙海的典籍中找尋『中國好故事』,與現代技術和消費需求進行深入對接,進行藝術再造和深加工,我們的創作視野便可全面打開,文藝作品就更能彰顯出獨有的中國氣質和東方神韻。這,正是『國產』的精髓。

越是能夠充分汲取中國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響力和感染力往往越大。【大聖歸來】作為去年現象級國產動畫,票房口碑雙贏的背後是對【西遊記】的有效改編,雖然內容橋段有着全新創作,但其對『修身』『濟世』觀念的倡導卻是傳統價值觀的核心體現。近年流行樂壇的『中國風』廣受歡迎,有的用字古韻典雅,有的結合戲曲唱腔,『古風』為歌壇帶來了新意。用我們的『點金手』,釋放中華文化特有的美感與價值,是當今文藝創作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當然,致敬傳統不等於因循守舊。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播理念的有力支持。我們要清楚看到自己的技術短板、創作缺陷,看到表現傳統故事題材方面的研創能力還有不足。看過【功夫熊貓】系列電影的不少國內動漫人,對其流暢的故事設計和精美的畫面質感頗多感慨,尤其在中國故事和中國特色的展示上,我們理應看到自己進步的空間。

『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也是當下中國文藝創作的目標與要求。運用好古典文化的寶貴『礦藏』,足以為當代中國注入更強的『文化自信』,讓這個『國產』招牌熠熠生輝。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14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統的活化:論國產文藝創作的文化自覺與當代轉化

【大魚海棠】引發的熱議,實則觸及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影片對【莊子·逍遙遊】與【山海經】的借鑑,不僅是對古典文本的簡單引用,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這種嘗試值得肯定,因為它展現了中國動畫人尋找文化根脈的自覺意識。

中國古典文化確實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創意寶庫。從【山海經】的奇詭想象到【聊齋志異】的人鬼情緣,從元雜劇的市井百態到明清小說的世情描摹,這些文本不僅承載着先人的智慧結晶,更蘊含着跨越時空的審美共通性。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具備"化古為新"的轉化能力。所謂"點金手",實則是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解構、重組並與當代審美對接的創造性過程。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正揭示了文化傳承中這種永恆的創新張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傳統轉化案例往往具有三個特徵:一是文化精神的忠實傳承,如【大聖歸來】對"修身濟世"價值觀的現代表達;二是表現形式的突破創新,如"中國風"音樂將戲曲唱腔與現代編曲相融合;三是情感表達的普世共鳴,使作品既能彰顯東方神韻,又能引發跨文化共情。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在文藝創作領域,這啟示我們傳統文化不能止於表面符號的堆砌,而應實現精神內核與現代表達的有機統一。

當代文藝創作者面臨的真正挑戰,不在於素材的匱乏,而在於轉化能力的不足。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通變"的重要性,這對今天的創作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我們既需要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掌握當代藝術表現手法,更需具備將二者創造性結合的文化自信與創新能力。只有經過這種"通變"過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活化為當代文藝創作的內生動力。

傳統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江河。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將傳統文化置於當代語境中進行重新詮釋。這既是對先人智慧的最大尊重,也是"國產"二字最具時代意義的詮釋。當文藝創作既能紮根傳統又能面向未來時,中國故事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5-1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點金之手:論傳統文化在當代文藝創作中的轉生之道

近觀【大魚海棠】引發的熱議,實乃當代文藝創作困境與機遇之縮影。此片以【莊子·逍遙遊】為基,【山海經】為飾,雖敘事技巧容有可議,然其取法古典之創意路徑,確為"國產"二字作了生動詮釋。今之創作者常嘆題材匱乏,殊不知華夏文明五千年積澱,恰如一座未被充分開採的富礦,待我輩以慧眼識之,以匠心運之。

中國古典文化實為一座"無盡藏"。從【山海經】之瑰麗想象到【聊齋志異】之人鬼情緣,從元雜劇之世情百態到明清小說之宏大敘事,皆為今人提供了豐贍的創作母題。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傳統文化之精髓,非但未曾窮盡,反而因其開放性而具有永恆的可闡釋空間。如【大聖歸來】對【西遊記】的現代演繹,表面是技術層面的革新,內核卻是對"修身濟世"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此乃"點金手"之真諦。

然則,如何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機?首要在於"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宋代理學家朱熹論讀經須"虛心涵泳",今之創作者對待傳統亦當如是。既需深入理解典籍本義,又要跳出簡單複製的窠臼。王羲之【蘭亭集序】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傳統與當代本無絕對界限,真正的傳承必包含創新。如近年樂壇"中國風"之流行,或化用詩詞格律,或融入戲曲元素,皆是對傳統的活態繼承。

技術層面,當以"器以載道"為準則。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言:"成教化,助人倫",文藝作品的形式創新終需服務於價值傳達。傳統水墨的留白意境、戲曲的程式化表演、古琴的減字譜記法,皆可成為現代藝術語言的重要資源。但若徒具形式而失卻精神,則如買櫝還珠,殊為可惜。【大魚海棠】中的福建土樓意象、【大聖歸來】的水墨風格,之所以動人,正因其不僅是視覺符號,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

至若創作態度,宜持"守正出奇"之道。蘇軾論文藝創作"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傳統與創新本非對立。真正的"國產"精髓,不在於表面符號的堆砌,而在於對中華美學精神的深刻把握。從顧愷之"傳神寫照"到謝赫"氣韻生動",中國藝術歷來重視"神"而非僅"形"。當代創作者若能領會此中三昧,自能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點。

今人常憂傳統文化式微,實則只要華夏文明的精神血脈不斷,傳統終將以新的形式重生。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境界"說,文藝作品之高下,終取決於其精神高度。當我們以現代眼光審視古典,以創新手法詮釋傳統,便是踐行着最為生動的文化傳承。此中妙諦,恰如古人所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點金之手,實乃化古為今的創造之心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