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3|回复: 1

[思维启发]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国产”精髓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8-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国产”精髓

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最近,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国产动画电影火了,上映两周票房即破5亿元。这部作品公映伊始,便引发了热议。有人称赞它有情怀、有担当,是今年“国漫”电影的扛旗之作;也有人吐槽其叙事单薄无力,画面乏善可陈,没有挣脱中国传统动画的问题窠臼。热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国产”二字的期待与思考。

抛开电影叙事技巧、制作技术等层面,《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的确值得点赞。影片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在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入、文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也曾听一些文艺创作者感叹:碰到了内容题材单一匮乏的瓶颈,苦于没有优秀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创作立意,有的干脆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看似新颖,实则平淡。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文艺创作进行深入审视。

实际上,在悠久历史的沉淀中,我们的爱恨情仇、伦理思考、生命追问、时空想象,在丰厚的古典文化中不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也尽可“俯拾皆是”。《山海经》《聊斋志异》的神灵想象与传奇故事,暗含着祖先对人生、世界的广阔思考和深刻洞察;元杂剧、明话本中的哀婉悱恻、动人离奇是世间百态的精华浓缩,足以打通时间和地域的边界,让人掬一捧泪、动一次心。从古典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从浩若烟海的典籍中找寻“中国好故事”,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对接,进行艺术再造和深加工,我们的创作视野便可全面打开,文艺作品就更能彰显出独有的中国气质和东方神韵。这,正是“国产”的精髓。

越是能够充分汲取中国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往往越大。《大圣归来》作为去年现象级国产动画,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是对《西游记》的有效改编,虽然内容桥段有着全新创作,但其对“修身”“济世”观念的倡导却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近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广受欢迎,有的用字古韵典雅,有的结合戏曲唱腔,“古风”为歌坛带来了新意。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然,致敬传统不等于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有力支持。我们要清楚看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创作缺陷,看到表现传统故事题材方面的研创能力还有不足。看过《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不少国内动漫人,对其流畅的故事设计和精美的画面质感颇多感慨,尤其在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的展示上,我们理应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好古典文化的宝贵“矿藏”,足以为当代中国注入更强的“文化自信”,让这个“国产”招牌熠熠生辉。

田覃帖 发表于 2025-4-1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活化:论国产文艺创作的文化自觉与当代转化

《大鱼海棠》引发的热议,实则触及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影片对《庄子·逍遥游》与《山海经》的借鉴,不仅是对古典文本的简单引用,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这种尝试值得肯定,因为它展现了中国动画人寻找文化根脉的自觉意识。

中国古典文化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创意宝库。从《山海经》的奇诡想象到《聊斋志异》的人鬼情缘,从元杂剧的市井百态到明清小说的世情描摹,这些文本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结晶,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通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化古为新"的转化能力。所谓"点金手",实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并与当代审美对接的创造性过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正揭示了文化传承中这种永恒的创新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传统转化案例往往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文化精神的忠实传承,如《大圣归来》对"修身济世"价值观的现代表达;二是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如"中国风"音乐将戏曲唱腔与现代编曲相融合;三是情感表达的普世共鸣,使作品既能彰显东方神韵,又能引发跨文化共情。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在文艺创作领域,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不能止于表面符号的堆砌,而应实现精神内核与现代表达的有机统一。

当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素材的匮乏,而在于转化能力的不足。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通变"的重要性,这对今天的创作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既需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掌握当代艺术表现手法,更需具备将二者创造性结合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只有经过这种"通变"过程,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化为当代文艺创作的内生动力。

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重新诠释。这既是对先人智慧的最大尊重,也是"国产"二字最具时代意义的诠释。当文艺创作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时,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5-16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金之手:论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转生之道

近观《大鱼海棠》引发的热议,实乃当代文艺创作困境与机遇之缩影。此片以《庄子·逍遥游》为基,《山海经》为饰,虽叙事技巧容有可议,然其取法古典之创意路径,确为"国产"二字作了生动诠释。今之创作者常叹题材匮乏,殊不知华夏文明五千年积淀,恰如一座未被充分开采的富矿,待我辈以慧眼识之,以匠心运之。

中国古典文化实为一座"无尽藏"。从《山海经》之瑰丽想象到《聊斋志异》之人鬼情缘,从元杂剧之世情百态到明清小说之宏大叙事,皆为今人提供了丰赡的创作母题。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传统文化之精髓,非但未曾穷尽,反而因其开放性而具有永恒的可阐释空间。如《大圣归来》对《西游记》的现代演绎,表面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内核却是对"修身济世"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此乃"点金手"之真谛。

然则,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首要在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宋代理学家朱熹论读经须"虚心涵泳",今之创作者对待传统亦当如是。既需深入理解典籍本义,又要跳出简单复制的窠臼。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传统与当代本无绝对界限,真正的传承必包含创新。如近年乐坛"中国风"之流行,或化用诗词格律,或融入戏曲元素,皆是对传统的活态继承。

技术层面,当以"器以载道"为准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言:"成教化,助人伦",文艺作品的形式创新终需服务于价值传达。传统水墨的留白意境、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古琴的减字谱记法,皆可成为现代艺术语言的重要资源。但若徒具形式而失却精神,则如买椟还珠,殊为可惜。《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土楼意象、《大圣归来》的水墨风格,之所以动人,正因其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至若创作态度,宜持"守正出奇"之道。苏轼论文艺创作"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传统与创新本非对立。真正的"国产"精髓,不在于表面符号的堆砌,而在于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把握。从顾恺之"传神写照"到谢赫"气韵生动",中国艺术历来重视"神"而非仅"形"。当代创作者若能领会此中三昧,自能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

今人常忧传统文化式微,实则只要华夏文明的精神血脉不断,传统终将以新的形式重生。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文艺作品之高下,终取决于其精神高度。当我们以现代眼光审视古典,以创新手法诠释传统,便是践行着最为生动的文化传承。此中妙谛,恰如古人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点金之手,实乃化古为今的创造之心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