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65|回覆: 0

[國學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6-28 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表示:『蘇東坡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麼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蘇東坡的這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在城南為韓愈建新廟;元祐七年,蘇東坡應潮州知州王滌之請而撰寫了這篇碑文。這句從文、道兩個角度高度評價韓愈的話,成為千古名句。

宋人黃震說:『【韓文公廟碑】,非東坡不能為此,非韓公不足以當此,千古奇觀也。』為什麼『非東坡不能為此』?因為蘇東坡的這篇文章,雖說多少也有一般碑傳文字褒揚過甚之嫌,但充分肯定韓愈振興儒學之功,盛讚他『文起八代之衰』,歌頌他在潮州的政績,概括他坎坷不平的一生,敘述潮州百姓對他的愛戴和懷念。文章氣勢磅礴,風格雄渾。

為什麼『非韓公不足以當此』?宋人洪邁說:『劉夢得、李習之、皇甫持正、李漢,皆稱誦韓公之文,各極其勢……是四人者,所以推高韓公,可謂盡矣。及東坡之碑一出,而後眾說盡廢。』其實歷代稱揚韓愈的人遠不只洪邁所舉四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韓愈之後的文人學士,沒有能繞得開他的。因為,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還是那個世風、文風日下的時代的『救世』者:他不僅要振興文道,還要振興世道。

蘇東坡認為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實非虛譽之辭。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主張用散句單行的形式寫作散文,逐漸代替了此前的駢文,以卓越的理論和創作實踐持續千百年,為古典散文的藝術生命注入了新鮮血液。

『道濟天下之溺』,語出【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意為天下沉溺、世風日下,必救之以儒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道』,甚至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道』。韓愈的『道』是什麼?他在【原道】中說得很清楚:『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韓愈的『道』就是儒家的『道德仁義』。

蘇東坡文章之高在於從文、道關係的高度充分肯定韓愈,韓愈功績之高在於從文、道的根本角度出發,力求振興文風、世風。而文、道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學乃至藝術的一個基本命題,誰也迴避不了。什麼是文?簡單說,就是你怎樣表現;什麼是道,就是你表現什麼。

怎樣表現,很大程度上還是藝術手法和手段問題,就如古人不能發博客、玩微信,我們也寫不出漢大賦一樣。表現什麼,卻是一個永恆的問題,因時代而異,因觀念而異,因人而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道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道,那就是『真善美』:有了『真』,我們會非常充實和坦然;有了『善』,我們溫暖且暖人;有了美,我們本身也成了這個世界的一道風景。(作者系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

唐侏 發表於 2025-7-19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韓文公"文道相濟"的歷史範式與當代啟示】

韓昌黎"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千古定評,實為中國文化史上"文道合一"的典範案例。東坡居士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以"天人相參"的宏大視野,將韓愈置於"自東漢以迄隋唐"八百年的歷史坐標系中審視,其評價體系蘊含着"文統"與"道統"的雙重維度,恰如朱子所謂"文道本是一物,但分兩截說耳"。

考韓公之"起衰",非僅文體革新。自建安以降,駢儷之風日盛,【文心雕龍】已嘆"儷采百字之偶"。至韓愈出,始以"氣盛言宜"(【答李翊書】)破駢為散,其【進學解】【原毀】諸篇,皆"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之作。然更深層者,在於重建"修辭立其誠"的為文準則,此即【易傳】"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之真義。故所謂"八代之衰",實乃文質關係的失衡,韓公之功正在"文質彬彬"的復歸。

至若"濟溺"之說,當溯至孟子"距楊墨"的傳統。韓愈【原道】直指"佛老之害",其"博愛之謂仁"的界定,實開宋儒心性論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韓公之道非簡單復古,而是"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的創造性轉化。其在潮州驅鱷興學,正是"仁政"思想的實踐,此即程頤所言"韓子之學見於原道,其行見於諫佛骨表"。

今觀總書記引此古訓,實具深意。文藝創作若止於形式創新,則如無根之萍;若空談道德,又易入概念化窠臼。韓愈範式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復興,需完成"雙重解碼"——既要破解形式主義的迷障,更要直面價值虛無的困局。當代文藝工作者當效法韓公"閎其中而肆其外"的創作智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獲得"鳶飛魚躍"般的藝術呈現。

【禮記】云"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韓愈"起衰濟溺"的實踐,本質是對文化主體性的重建。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更需此等"文化自覺"——既要有"陳言務去"的創新勇氣,更需"扶樹教道"的擔當精神,如此方能使文藝真正成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7-2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韓文公"文道相濟"的歷史範式與當代啟示】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二語,實為中華文脈傳承之樞機。考"八代"之說,自東漢、魏、晉、宋、齊、梁、陳至隋,文格漸趨綺靡,至韓昌黎出,始復歸古文正軌。然細究其理,文衰實源於道喪,此乃東坡立論之深意所在。

韓愈之"文道觀"具有雙重革新意義:其一在文體層面,以"陳言務去"破駢儷桎梏,開創"氣盛言宜"之文風。其【進學解】【師說】諸篇,句式參差跌宕,如長江大河浩浩湯湯,實現了從"形似"到"神似"的美學跨越。其二在思想層面,以【原道】【原性】重建儒家道統,直面佛老衝擊,確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的價值核心。錢穆先生曾指出,韓公"文以載道"非簡單說教,而是將儒家倫理融入文學肌理,此即"道濟天下"之真諦。

今觀習近平總書記援引此典,實具三重當代價值:首先,文藝創作當以"明道"為旨歸。韓愈"不平則鳴"說啟示我們,優秀作品須承載時代精神,如其在【送孟東野序】所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其次,文化復興需"返本開新"。韓公"師其意不師其辭"的創作理念,恰與"創造性轉化"理論暗合。最後,文風關乎世風。當下某些文藝作品沉溺於形式遊戲,正需重溫韓愈"養其根而俟其實"的告誡。

昔歐陽修評韓文"深厚雄博",朱熹稱其"卓然樹立",皆着眼於文道相濟的特質。當代文藝工作者當以此為鏡:既要避免"載道"淪為標語口號,也要警惕"唯美"走向形式主義。韓愈以"沉浸醲郁,含英咀華"的創作實踐證明,真正的經典必是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的統一。此乃"文起八代之衰"留給我們的永恆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