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5|回覆: 0

[儒家學說] 光明論壇·溫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複製連結]
+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3-28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指出:『中巴要弘義融利,實現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習近平主席以中華文化倡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理念,來弘義融利,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開闢中巴合作共贏新征程,無疑是儒家『忠恕』之道在當今國際關係中的恰當運用。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則盡己而無欺,恕則推己以及人,曾子用『忠恕』二字對孔子『一以貫之』之道作了精闢概括。孔子在回答子貢何謂『仁』時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忠』。作為仁愛之人,必有仁愛之心,自己『欲立』『欲達』,必推想到他人也有立身、通達之願望,進而在己立、己達之餘,積極促成他人立身而通達。

『推己之謂恕』,在朱熹看來,「恕」就是推己及人。孔子則將『恕』界定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孔子回答子貢之問不難發現,儘管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且忠恕同為盡己推己之『仁術』,但孔子似乎有意突出『恕』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忠道』行之不易,必明『君子』之道,貴在『克己』『修己』而『身正』。端正自身,使其合乎道義,合乎人性,還要能善解人意,尊重和善待他人,在此基礎上,『修己以安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攜手共進,各得其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行之亦難,也需尊重他人的獨立意志,切勿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否則難以『安人』。

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作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道』是從『欲』的角度而言,作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是從『不欲』的角度而言,二者共同構成了儒家的道德準則。果能行此『忠恕』之道,即是愛人,即為『仁者』。推行『忠恕』之道,要有『人能弘道』的自信,要有『泛愛眾而親仁』的情懷,要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信念,要有『求諸己』的主觀努力,要靠『為仁由己』的自覺能動性,等等,如此則不失為『修己安人』的君子。

『忠恕』之道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顧及別人的思想感受,把他人與自己放在平等地位上進行思考和對待,尊重人格尊嚴和自由意志,體現了孔子仁學的民主性精華和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君子之道。【大學】所言『絜矩之道』,不失為『平天下之要道』;【中庸】強化忠恕之道,主張『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孟子】認為『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主張『善推其所為』,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毫無疑問,『忠恕』之道是帶有普遍性和普適性的準則,不僅適用於古代,也適用於當代和未來,是中華民族奉獻給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於建福,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1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忠恕之道與當代國際關係的仁學實踐】

習近平主席援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闡釋中巴關係,實為儒家"忠恕"之道在當代國際治理中的創造性轉化。此語出自【論語·雍也】,乃孔子答子貢問仁之要義,與【衛靈公】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共同構成儒家處理人我關係的金規則。本文擬從經學本義與當代實踐兩個維度,解析這一外交理念的深層文化邏輯。

一、忠恕之道的經學闡釋
朱子【論語集注】釋"忠恕"云:"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中庸】"忠恕違道不遠"鄭玄注指出,此二者實為"仁"的一體兩面。具體而言:
1. "忠"道體現為積極的成德實踐。【論語】載孔子言"修己以安人"(【憲問】),【大學】"絜矩之道"皆強調主體在確立自身價值時,須同步成就他人。程頤【伊川易傳】解"立"為"所處而安","達"為"所行而順",說明立人達人需建立在對雙方發展訴求的深刻體認上。
2. "恕"道表現為消極的邊界意識。【春秋繁露·仁義法】言"以仁安人,以義正我",這種"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在【孟子·離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中得到強化,構成國際交往中的道德自律原則。

二、當代國際關係的仁學實踐
習主席的論述實現了三重創造性轉化:
1. 將"立達"理念從個人道德擴展至國家行為。傳統註疏如皇侃【論語義疏】解"立"為"三十而立"的德性成就,今則升華為國家主體間的共同發展,暗合【禮記·禮運】"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2. 賦予"義利觀"新的辯證關係。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強調"義者利之和",習主席提出"弘義融利",既繼承朱熹"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朱子語類】卷十三)的訓誡,又突破傳統義利對立思維,形成新型國際義利觀。
3. 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方法論。張載【西銘】"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在此轉化為具體的外交實踐,通過"能近取譬"(【論語·雍也】)的推己及人,實現【周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的和諧境界。

三、忠恕之道的實踐智慧
踐行此道需把握三個要點:
1. "克己復禮"的修養功夫。【顏淵】篇載孔子答顏淵問仁,強調主體自律是推己及人的前提,這與國際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原則深度契合。
2. "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的訓導,為處理文明差異提供範式,恰如【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共生理念。
3. "執兩用中"的實踐理性。程顥【識仁篇】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種整體思維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

結語:
從【尚書】"協和萬邦"到當代"一帶一路",忠恕之道始終是中華文明處理對外關係的核心智慧。習主席的論述既恪守"仁者愛人"(【顏淵】)的儒學本真,又創造性地發展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現代詮釋,為破解零和博弈的國際關係困境提供了東方智慧。此正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在堅守文化本根的同時,開闢出文明互鑒的新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