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57|回复: 0

[国学观点] 光明论坛·温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6-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苏东坡的这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他的千古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人在城南为韩愈建新庙;元祐七年,苏东坡应潮州知州王涤之请而撰写了这篇碑文。这句从文、道两个角度高度评价韩愈的话,成为千古名句。

宋人黄震说:“《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为什么“非东坡不能为此”?因为苏东坡的这篇文章,虽说多少也有一般碑传文字褒扬过甚之嫌,但充分肯定韩愈振兴儒学之功,盛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歌颂他在潮州的政绩,概括他坎坷不平的一生,叙述潮州百姓对他的爱戴和怀念。文章气势磅礴,风格雄浑。

为什么“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宋人洪迈说:“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势……是四人者,所以推高韩公,可谓尽矣。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其实历代称扬韩愈的人远不只洪迈所举四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愈之后的文人学士,没有能绕得开他的。因为,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还是那个世风、文风日下的时代的“救世”者:他不仅要振兴文道,还要振兴世道。

苏东坡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实非虚誉之辞。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持续千百年,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

“道济天下之溺”,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意为天下沉溺、世风日下,必救之以儒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道”,甚至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道”。韩愈的“道”是什么?他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韩愈的“道”就是儒家的“道德仁义”。

苏东坡文章之高在于从文、道关系的高度充分肯定韩愈,韩愈功绩之高在于从文、道的根本角度出发,力求振兴文风、世风。而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乃至艺术的一个基本命题,谁也回避不了。什么是文?简单说,就是你怎样表现;什么是道,就是你表现什么。

怎样表现,很大程度上还是艺术手法和手段问题,就如古人不能发博客、玩微信,我们也写不出汉大赋一样。表现什么,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时代而异,因观念而异,因人而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道,那就是“真善美”:有了“真”,我们会非常充实和坦然;有了“善”,我们温暖且暖人;有了美,我们本身也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道风景。(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

唐侏 发表于 2025-7-19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韩文公"文道相济"的历史范式与当代启示》

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千古定评,实为中国文化史上"文道合一"的典范案例。东坡居士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以"天人相参"的宏大视野,将韩愈置于"自东汉以迄隋唐"八百年的历史坐标系中审视,其评价体系蕴含着"文统"与"道统"的双重维度,恰如朱子所谓"文道本是一物,但分两截说耳"。

考韩公之"起衰",非仅文体革新。自建安以降,骈俪之风日盛,《文心雕龙》已叹"俪采百字之偶"。至韩愈出,始以"气盛言宜"(《答李翊书》)破骈为散,其《进学解》《原毁》诸篇,皆"沉浸𬪩郁,含英咀华"之作。然更深层者,在于重建"修辞立其诚"的为文准则,此即《易传》"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真义。故所谓"八代之衰",实乃文质关系的失衡,韩公之功正在"文质彬彬"的复归。

至若"济溺"之说,当溯至孟子"距杨墨"的传统。韩愈《原道》直指"佛老之害",其"博爱之谓仁"的界定,实开宋儒心性论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韩公之道非简单复古,而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的创造性转化。其在潮州驱鳄兴学,正是"仁政"思想的实践,此即程颐所言"韩子之学见于原道,其行见于谏佛骨表"。

今观总书记引此古训,实具深意。文艺创作若止于形式创新,则如无根之萍;若空谈道德,又易入概念化窠臼。韩愈范式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复兴,需完成"双重解码"——既要破解形式主义的迷障,更要直面价值虚无的困局。当代文艺工作者当效法韩公"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创作智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鸢飞鱼跃"般的艺术呈现。

《礼记》云"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韩愈"起衰济溺"的实践,本质是对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更需此等"文化自觉"——既要有"陈言务去"的创新勇气,更需"扶树教道"的担当精神,如此方能使文艺真正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无中情 发表于 2025-7-2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韩文公"文道相济"的历史范式与当代启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二语,实为中华文脉传承之枢机。考"八代"之说,自东汉、魏、晋、宋、齐、梁、陈至隋,文格渐趋绮靡,至韩昌黎出,始复归古文正轨。然细究其理,文衰实源于道丧,此乃东坡立论之深意所在。

韩愈之"文道观"具有双重革新意义:其一在文体层面,以"陈言务去"破骈俪桎梏,开创"气盛言宜"之文风。其《进学解》《师说》诸篇,句式参差跌宕,如长江大河浩浩汤汤,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美学跨越。其二在思想层面,以《原道》《原性》重建儒家道统,直面佛老冲击,确立"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的价值核心。钱穆先生曾指出,韩公"文以载道"非简单说教,而是将儒家伦理融入文学肌理,此即"道济天下"之真谛。

今观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此典,实具三重当代价值:首先,文艺创作当以"明道"为旨归。韩愈"不平则鸣"说启示我们,优秀作品须承载时代精神,如其在《送孟东野序》所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其次,文化复兴需"返本开新"。韩公"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创作理念,恰与"创造性转化"理论暗合。最后,文风关乎世风。当下某些文艺作品沉溺于形式游戏,正需重温韩愈"养其根而俟其实"的告诫。

昔欧阳修评韩文"深厚雄博",朱熹称其"卓然树立",皆着眼于文道相济的特质。当代文艺工作者当以此为镜:既要避免"载道"沦为标语口号,也要警惕"唯美"走向形式主义。韩愈以"沉浸𬪩郁,含英咀华"的创作实践证明,真正的经典必是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此乃"文起八代之衰"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