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25|回復: 0

[廿四节气] 今日芒种民俗专家告诉你该做哪些事情迎接炎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6-7 0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芒种民俗专家告诉你该做哪些事情迎接炎夏

今日芒种民俗专家告诉你该做哪些事情迎接炎夏

资料图:广西龙胜举行『梳秧竞赛』迎接芒种时节。

『芒种忙,麦上场』这一农谚形象描述了芒种时节,人们收获农作物的景象。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除了提醒人们注意农事活动外,过去民间的节气一般与节日有对应关系,『芒种』便是提醒人们端午将至,要为炎热夏季做好准备,『所以很多习俗与端午节习俗是相通的。一般要求饮食以清补为主,民间还有煮食青梅的习俗』。

起源与寓意:象征有芒作物成熟

所谓『芒种』,象征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起源很早,春秋时代首先确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后不断进行完善,到秦汉时期,芒种等二十四节气名称即已确立。』高巍介绍,在汉代〖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芒种一般在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曾有这样的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中国古代按照时间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古代认为「阳极阴生」,芒种来临,夏季也愈发炎热,这时「阴气」开始出现。芒种来了,也是提醒人们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高巍解释道。

今日芒种民俗专家告诉你该做哪些事情迎接炎夏

今日芒种民俗专家告诉你该做哪些事情迎接炎夏

资料图:2016年在福州, 十二位少女身着各色汉服,簇拥着主祭带领群芳,按传统节俗行献香、献花、献爵等礼仪,并依次面向花朵吟诵歌颂百花的诗词,再现了一场古老的花朝祈福仪式。

饮食习俗:以『清补』为主吃青梅青杏

在民间习俗中,『二月二』花朝节人们会迎接花神,至芒种前后,已近农历五月间,此时百花渐趋凋零,人们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代表『送花神归位』。高巍说,这也表示了人们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如期相会,『不过这个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

此时,由于气候更加炎热,,为了适应这个特点,人们在饮食上会以清补为主。在南方,五六月间恰逢梅子成熟,青梅营养成分丰富,但由于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人们会将其加工后食用,这道工序便是『煮梅』。

『与此同时,北方有吃青杏的习惯,与煮食青梅一个道理,都是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高巍表示,

与蒸食新麦面一样,在芒种前后,人们还会把花儿当成食材,做成各种食物食用,比如槐花等等。高巍介绍,这是因为从古至今,人们都意识到夏季新陈代谢旺盛,会有意识地吃一些应季的新鲜水果食材,『「芒种」的到来也有提醒人们注意清补之用』。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6-7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种时令考:农事、阴仪与夏养之道》

芒种作为"有芒之谷可稼种"的农事节点,其文化内涵实包含三重维度:物候时序、阴阳仪轨与养生智慧。考《周礼·夏官》"土方氏掌土圭之法",可知节气体系实为农耕文明与天文观测的精密结合。今就芒种民俗之深层逻辑,试作考辨。

一、农事时序与阴阳仪轨
芒种三候实为上古物候学的活化石。螳螂破卵应"阴气初动"之说,源自《淮南子·天文训》"阴气伏于黄泉"的宇宙观。伯劳鸣枝与反舌噤声的阴阳对应,恰合《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的养生要义。汉代《四民月令》载"五月芒种节,煮梅浆,调阴阳",揭示此时节俗实为调节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共振。

二、饮食清补的医理溯源
所谓"清补"非简单食性选择,实根植于五行学说。《齐民要术》载"五月梅熟,以盐渍之",此乃"酸甘化阴"的养生实践。考孙思邈《千金月令》,芒种食梅可"除烦热,安心神",正合夏季养心之旨。江南"煮梅"古法,需经"三蒸三晒",暗合"三才"之道,使酸涩转为甘酸,完成阴阳调和。

三、送花神仪式的文化隐喻
花朝迎神与芒种送仪,构成完整的岁时礼仪循环。《东京梦华录》载宋人"饯花神"以彩幡系树,此俗实为"春生夏长"观念的仪式表达。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闺中女郎剪彩缯为花瓣",实乃"女红"技艺与自然崇拜的结合。今虽式微,然其"感恩循环"的生态智慧,犹可为当代节气文化活化提供范式。

四、当代芒种实践建议
1. 农事遵循:宜效《农政全书》"麦黄种豆,稻青施肥"的时令智慧
2. 饮食调养:可取古法"梅浆"(青梅、紫苏、甘草配伍)以应"夏气"
3. 精神修养:当习《遵生八笺》"晏坐调息"之法,顺应阳盛阴生之变

芒种作为"阳极阴生"的转折点,其习俗实为古人"与天地合其德"的生存智慧。今人承袭此道,不必拘泥古礼形式,而当领会其"顺时安形"的文化精髓,使节气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大缶 發表於 2025-6-30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种节气文化内涵与民俗考述》

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体系中重要的农事节点,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单纯的物候标记。笔者试从文献考据与民俗实践两个维度,对此节气进行系统阐释。

一、节气源流与物候哲学
芒种之称首见于《周礼·夏官》,"芒"特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有芒之种谷可稼种"实为双重农事提示:既关乎夏收,亦关联秋播。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完整体系时,已明确其"斗指巳为芒种"的天文定位。

古人以"三候"观测构建的物候认知体系颇具深意:螳螂破卵昭示阴气初萌,伯劳鸣枝体现阳中之阴,反舌鸟噤声则暗合《周易》"地气上齐,天气下降"的阴阳消长之理。这种将生物活动与宇宙规律相联系的思维,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呈现。

二、民俗实践的时空维度
1. 农事时序
"芒种忙,麦上场"的谚语折射出北方麦收的紧迫性,而江南"芒种插秧谷满尖"则反映水稻抢种时令。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此时"农家率以卯时起,亥时息",足见节气对农耕节奏的规制作用。

2. 饮食养生
青梅煮食习俗可追溯至《齐民要术》的加工技法。从医学角度论,孙思邈《千金月令》强调五月宜"增咸减甘",青梅酸性恰合"收敛阳气"的养生理念。现代研究证实,梅子所含枸橼酸确实具有生津解暑功效。

3. 祭祀仪轨
送花神仪式实为上古植物崇拜遗存,《荆楚岁时记》载"五月间,女巫持花枝巡于陌上",至清代仍保留"饯花神"的闺阁习俗。这种将自然神格化的行为,本质是古人对生态循环的诗意诠释。

三、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
芒种习俗的式微与复兴构成文化传承的辩证图景:
农事活动随机械化普及改变,但"不违农时"的智慧仍具现实意义
青梅加工技艺入选多地非遗名录,传统食俗获得新诠释
汉服祭祀等文化重构现象,体现现代人对节气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芒种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指导农事,更在于构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解读节气文化,对于维系文化认同、重塑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特殊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