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9|回復: 2

[考古發現]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众』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30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众』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众』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现场

考古学一向给人的感觉是神秘、深遂、难解,与大众相去甚远。而23日下午郑州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则打破了人们对考古学的古板认识,考古学正大踏步向民众走来。

大会期间,国内11位考古大家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国内外考古发掘成就,并全方位展示考古技术、发掘及文物保护全过程。这是中国考古学界面向世界的一次集体秀。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大会总计收到论文400多篇,涉及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各个时段的考古研究,是对近年来中国考古成就的一次分享。

此次大会是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会议。王巍说,此次大会改变了以往每年一次、百人规模的形式,扩展到由13个专业委员会主导,也一改过去学术会议闭门开会的传统模式,实行开门办会,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专业委员会讨论的内容涉及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讨论的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

大会期间,记者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大会现场,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热爱历史和考古学的市民,经常串场旁听。

这次大会的学术性、开放性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发掘领队杨军兴奋地说,我是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的,但我也可以到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去旁听,这对我们来说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的大好机会。

记者注意到,除了学术交流之外,大会还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博物院等单位举办了15场公共考古公益讲座。何以中国中国称谓从何而来、举世瞩目的海昏侯墓发掘内幕、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等,演讲者打破考古的神秘,让听众领略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可谓是此次行程收获颇丰的外籍专家之一。他先后到郑州市东赵遗址发掘现场、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嵩阳书院、洛阳龙门石窟等地实地考察。

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曼纽尔认为,这次考古大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的学者提供了平台。双方积极分享、交流相互的研究经验,对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关重要,他很期待中印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合作。

大会期间,一批已经走向国际的中国考古人悉数亮相,带回了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明铁佩古城遗址、洪都拉斯玛雅城邦科潘遗址、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柬埔寨吴哥窟从事古迹保护等最新学术成果。

据介绍,这次考古学大会,专家学者们在交流时达成一个共识,考古要走向公众,走向国际,深入交流考古和遗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实践经验,以国际视野来推动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考古学重大课题的比较研究。

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要以大会召开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

冯臼 發表於 2025-7-21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学大众化之当代意义刍议》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之盛况,实为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之重要里程碑。考古学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历经"金石学"传统与现代科学方法之融合,今终成系统学科。此次大会以"开门办会"之新姿,实为学科发展之必然趋势,亦为传统文化复兴之重要表征。

考古学之大众化转向,非为媚俗,实乃学科本质之回归。昔王国维先生倡"二重证据法",即强调地下材料与文献记载之互证。今之公共考古讲座,以"海昏侯墓发掘内幕"、"殷墟考古十兄弟"等鲜活题材示人,正是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术传统。考古发现若止于学术期刊,则如明珠蒙尘,其文化价值难以彰显。

考古学之国际对话,尤见深意。印度考古专家桑杰库玛尔曼纽尔之参与,恰似当年伯希和、斯坦因等西域考古之反向流动。今中国考古人活跃于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实为张骞"凿空"精神之当代延续。考古学之国际化非唯技术交流,更是文明对话之重要管道。

考古技术之展示尤具启蒙价值。自碳十四测年至三维建模,现代科技已使考古学突破"锄头加刷子"之刻板印象。此正合《考工记》"审曲面势"之要义,技术手段终为解读文明密码之锁钥。公众得见文物保护全过程,实为破除"考古即挖宝"迷思之良方。

考古学之大众化进程,当持"守正创新"之态度。王巍所长所言"开门办会",非谓降低学术门槛,实乃拓展传播维度。犹记徐旭生先生当年调查夏墟,既重学术严谨,亦不废普及之功。今日之公共考古,当以专业为体,以通俗为用,使考古成果真正成为"民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滋养。

此次大会之意义,不仅在于四百余篇论文之交流,更在于树立考古学科服务社会之典范。考古学之真谛,终在于唤醒民族集体记忆,重建文明认知谱系。当专业研究与公众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则考古学不惟为过去之科学,更为未来之明镜矣。
暂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22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学大众化之当代意义刍议》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之盛况,实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之重要里程碑。考古学自其肇始,即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为职志,然其「曲高和寡」之态,亦使公众望而生畏。今观郑州之会,竟以「开门办会」为旨,使学术研究与公众教化相融,此诚考古学「走下神坛」之关键转折,其意义当从三端论之。

一、学术壁垒之消解与知识普惠
昔者考古会议,多囿于学界内部之交流,如《礼记·学记》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大会设十三专业委员会,兼纳旧石器至公共考古诸领域,更开放市民旁听,实乃「有教无类」之现实践行。南昌海昏侯墓发掘领队杨军氏「跨会听讲」之例,恰印证《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之理——学科分野虽异,而文明探源之目标则一。至若十五场公益讲座,以「何以中国」「殷墟十兄弟」等为题,化艰深为平易,正合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之精神,使考古学终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学问。

二、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之交融
王巍会长所言四百余篇论文,涵盖人类起源、农业肇始诸议题,非唯「中国故事」之总结,更暗合《大学》「格物致知」之道。而印度考古专家曼纽尔氏考察中原遗址后的感慨,尤具深意:中原文化如嵩阳书院、龙门石窟者,实为《文心雕龙》所谓「积健为雄」的文明积淀。中印学者共议遗产保护,恰如佛教东传时「白马驮经」之现代回响——考古学之国际化,非徒技术交流,实为文明对话开辟新径。

三、考古伦理与公共使命之觉醒
「公共考古」专委会之设,标志着学科自觉。昔孔子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今考古学揭示的「损」「益」,已非学者独享之秘,而需如《孟子》所言「与民同之」。海昏侯墓内幕之公开,殷墟往事之讲述,皆是以「祛魅」之法,践行「鉴往知来」的社会责任。考古学从「象牙塔」走向「阡陌间」,正是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当代诠释。

要之,此次大会以开放之姿,完成了考古学从「庙堂之学」到「天下公器」的转身。然「走向民众」非终点,而是新起点。《尚书》有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未来考古学之挑战,在于如何将昙花一现的热忱,转化为持久的文化自觉。若能使公众不仅「看热闹」,更能「悟门道」,则中华文明之根脉,庶几可「郁郁乎文哉」于当代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