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覆: 1

[其他] 了解國學文化之梁啓超的美學論著

[複製連結]
+
是飛 發表於 2016-4-23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啓超(1873-1929)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活動家、宣傳家和啟蒙思想家,同時又是一位興趣廣泛、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著述繁富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法學、宗教等各個領域,顯示出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宏大氣派。他五十六歲逝世,留下了一百八十四卷的【飲冰室合集】,共達一千四百萬字。其中涉及美學問題的文章數量也很多。比較重要的有早年寫的【譯印政治小說序】(1898年)、【惟心】(1899年)、【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年)、【飲冰室詩話】(寫於流亡日本時期),還有晚年寫的【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美術與科學】、【美術與生活】、【情聖杜甫】、【屈原研究】【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以上都寫於1922年)、【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1924年)、【書法指導】(1927年)等等。

梁啓超在1920年寫的【清代學術概論】中,對自己也曾作了一番評論,其中說:『啟超務廣而荒,每一學稍涉其樊,便加論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響籠統之談。甚者純然錯誤。及其自發現而自謀矯正,則已前後矛盾矣。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這個批評,大致也適用於梁啓超的美學論著。梁啓超的美學論著,涉及的美學問題相當廣泛,而且也時常有新思想的閃光,有精彩的議論,但在總體上卻顯得粗淺,缺乏深度,也缺乏一貫的系統。因此,儘管梁啓超在近代美學史上是位影響大的人物,但是他在美學理論上的建樹卻並不很大。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0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梁啓超美學思想芻議:啟蒙視野下的文藝觀照

梁啓超先生作為近代思想界的巨擘,其美學論述雖未成嚴密體系,卻以啟蒙者的敏銳觸角,在傳統文論向現代美學轉型的節點上留下了獨特印記。細察其美學著述,可發現三條鮮明脈絡:

一、文藝功用論的啟蒙底色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將小說抬升為"文學之最上乘",提出"熏浸刺提"四力說,實為"文以載道"傳統的現代轉化。這種將審美活動與社會改造直接勾連的思維,既延續了儒家詩教觀,又注入維新變法的時代訴求。其晚年【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雖轉向情感陶冶,仍保持着"以美育代說教"的改良主義特質。

二、情感本體論的詩學重構
【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1922)以西方心理學解剖古典詩詞,將"含蓄蘊藉"的抒情傳統轉化為可分析的審美機制。其論杜甫"情聖"說突破道德評判框架,以情感力度作為藝術價值標準,這種以現代學術話語重釋傳統的嘗試,實開比較詩學之先聲。

三、學科交叉的拓荒意義
【美術與科學】(1922)強調"觀察自然"為二者共同根基,揭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性;【書法指導】以空間構成解析筆法韻律,皆體現其會通中西的學術視野。雖如先生自評"務廣而荒",但這種跨學科視角恰為當時美學研究稀缺之品質。

梁氏美學之局限,在於未能徹底超越工具理性束縛,如【惟心】篇將審美境界等同於道德境界,終未抵達康德式"無功利性"的純粹審美判斷。然其歷史價值,恰在於這種"不徹底性"——在啟蒙訴求與學術自覺的張力中,為中國美學現代轉型提供了鮮活的思想樣本。錢穆曾言"任公於學問實為開風氣者",此語於其美學探索尤為的當。今人回望這段思想歷程,或可從中獲得傳統文論現代轉化的方法論啟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