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0|回復: 1

[其他] 梁启超的为父之道亲切有味 以身作则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3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启超的为父之道亲切有味 以身作则

梁启超的为父之道亲切有味 以身作则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日前在北京逝世。

梁思礼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启超的后人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长子梁思成当上了建筑学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院士,小儿子梁思礼因研究火箭控制系统被评为院士。

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

梁思礼被叫做老白鼻,这是父亲梁启超对他的昵称。风趣的父亲将英语Baby(宝贝)一词汉化,变成属于梁思礼特有的甜蜜。也正是这个老白鼻,后来成为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梁启超重视子女教育,但绝非板着面孔说教。相反,在孩子们面前,他是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诸如称谓上,对长女思顺,梁启超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等;对思懿,则干脆取外号为司马懿;至于思宁,却又以行名,呼为六六。后来,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同在国外,梁启超写信时,又写作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们大孩子、小孩子们。形式各异的称呼中,映衬出父亲的慈爱与亲切,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梁启超虽然希望子女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孩子们因忙于学习而致使身体有损。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梁启超一再告诫最宝贝的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多年后,对远在美国的思成,梁启超也多次提醒他注意身体。只有真正疼爱孩子的父亲,才会在孩子的健康与学习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

身教重于言传

在子女的教育上,梁启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梁启超九个子女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父亲的耳提面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心、同情心及礼数。对于帮助过家庭的二叔,他叮嘱孩子们逢年过节必须去信道谢、拜年;外祖父去世,他不但叮嘱孩子们来信安慰妈妈,还要给舅舅们去信表达抚慰之意。梁家的儿女们忠孝传家。

对于治学,梁启超看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治学的态度。在写给思成、思永的信中,他教训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思成在外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疑惑,来信询问,梁启超为其解惑: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梁思成后来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不可贪图享乐

对于儿女职业的选择,梁启超教育他们要敢于吃苦冒险,不可贪图享乐。

梁启超得知瑞典著名学者要组织一个团体前往新疆考古,立刻想到了正在美国学习考古的梁思永,他认为如果梁思永能够加入考古队锻炼,对他将来的学问研究必会十分有益。于是,他便连去了几封信,告诉梁思永这一消息,尽管最终没能成行,但梁启超为了儿子实践学习,不愿意放过任何机会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

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即将学成回国的时候,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员职位都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梁启超认为东北虽苦,却是未开发的地方,在那边几年,将来或可辟一新路;而清华大学虽然方便闲适,但却是温柔乡,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果然,最终接受了东北大学聘请的梁思成,很快便大展宏图,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有许多教育观点,比如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的厚越好、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侵入、研究所嗜好的学问等等,字字珠玑,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方,值得天下父母去细细学习体会。

原标题:为父教子当学梁启超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5-9 03:3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梁启超家训中的教育智慧与人格养成》

梁启超先生作为近代思想启蒙巨擘,其家庭教育实践堪称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典范。透过梁氏九子女皆成才的个案,可窥见其将儒家伦理与现代教育理念熔铸一炉的独特智慧,其中尤以"亲切有味"的为父之道与"以身作则"的教化方式最具启示意义。

一、情感教育中的传统伦理现代化
梁启超对子女的称谓体系颇具深意:"老白鼻"(Baby谐音)、"司马懿"(思懿外号)、"六六"(思宁行名)等个性化昵称,实为传统家训中"父子有亲"伦理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将《礼记·内则》"父子之严"转化为平等亲昵的互动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家庭的情感纽带,又注入了现代人格平等的精神。其书信中"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们"的集体称谓,更暗合《颜氏家训》"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的训诫,通过情感表达方式的革新,实现了传统慈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二、健康本位教育观的超前性
在给梁思顺"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嘱梁思成"万不可病"的叮咛中,可见梁启超对《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训导的现代诠释。相较于当时盛行的"苦读"传统,他明确提出健康优先原则,这种教育观既源于传统医学"形神相即"的养生智慧,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全人发展"理念深度契合。其教育书信中频繁出现的"焦灼不可状"等情感表达,恰是儒家"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的生动实践。

三、身教范式下的品格塑造
梁启超要求子女向二叔致谢、慰问母舅等细节,实为《朱子家训》"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的具体演绎。这种通过日常礼仪培养"感恩心、同情心"的方式,构建了传统"礼教"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衔接桥梁。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强调"自审性之所近"的个性发展观,将阳明心学"致良知"说与现代职业指导理论相结合,使梁思成等子女在传统孝道与现代专业精神间获得平衡。

四、治学境界的超越性追求
"既竭吾才则无愧"的训导,实为化用《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为学之道。梁启超将传统科举时代"功名成败"的焦虑,转化为现代学术伦理中"过程导向"的治学态度,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儒家"君子求诸己"的内省精神,又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梁思礼后来在航天可靠性工程领域强调"质量归零"的治学态度,正是这种家学传统的专业延伸。

梁启超家庭教育实践的精髓,在于将《曾国藩家书》式的传统训导,转化为符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生活教育。其成功不仅在于培养出"一门三院士"的学术成就,更在于证明了传统家训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仍能滋养当代教育。这种既重情感濡染又强调理性自觉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下家庭教育中传统缺失与功利主义倾向并存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邹至 發表於 2025-7-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梁启超家训中的教育智慧与人格养成》

启超先生之教子,实可为当代家庭教育之圭臬。其"一门三院士"的盛况,非偶然所得,实乃其教育理念与人格感召之必然结果。细究梁氏家训,可见三大教育精义:

一、慈爱为本的亲子之道
梁氏对子女之爱,绝非溺爱,而是以"亲切有味"为表,以人格尊重为里。其以"老白鼻"称幼子思礼,以"司马懿"戏呼思懿,此种"寓庄于谐"的称呼艺术,实为消弭代际隔阂之妙法。尤为可贵者,是其在学业与健康间的抉择。1923年致梁思顺函中"功课迫则不妨减少"之语,与1927年嘱梁思成"万勿过劳"的家书,皆体现其"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关怀,恰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暗合。

二、身教为先的示范原则
梁氏教育最重"知行合一"。其每日黎明即起,著书不辍的身影,实为子女最生动的教科书。在天津饮冰室,常见父亲伏案疾书而子女环坐读书的景象。这种"无声之教",较之空洞说教更具感染力。其要求子女致谢二叔、慰唁舅氏等细节,正是《礼记》"礼者,履也"的具体实践。梁思成晚年回忆:"父亲案头常备《曾文正公家书》,然其教子之方,较曾氏更多温情。"

三、个性发展的教育智慧
面对梁思成的专业困惑,梁启超提出"自审性之所近"的择业观,此论深合孔子"因材施教"之旨。其1927年家书中"发挥个性特长,靖献社会"的主张,更突破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窠臼。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使梁氏子女各展所长:思成得建筑之美,思永究考古之真,思礼穷航天之奥。正如《周易》所言"各正性命",梁氏家教真谛,在于助子女成就"最好的自己"。

启超先生家训之当代启示,尤在平衡三重关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知行合一的师生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关系。其教育成功非因培养出院士,而在于塑造出完整人格。今日重读梁氏家书,犹见一位智者以笔墨为桥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渡予后世。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梁氏门风,堪为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