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9|回复: 0

[文化观点] 常德柳叶湖诗墙的启示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4-1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德柳叶湖诗墙的启示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

常德柳叶湖诗墙的启示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

常德诗墙

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它不如办一台歌舞那样轰动;也不如上一个项目立见政绩。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会潜移默化,长久地辐射能量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诗歌是最集中表现人的情绪,并通过意境和韵律给人以美感的,实际上它已经包涵了绘画和音乐。如果说文学是人学,诗就是人学中的情感学、灵魂学和审美学。哲人说,是艺术这双慈祥的手把人从蒙昧中解脱出来。诗歌艺术是物质人与精神人的最后分野。读诗可以修补人的心灵,完善人格,让懦者勇,恶者善,躁者静,浮者安。诗歌使人去丑、去鄙、去粗、去俗、去愚。可以振精神,化世风。一个没有读过诗的人,还没有受到文化的洗礼,就像一块没有冶炼的矿石,一粒没有发芽的种子。一个没有优秀诗歌遗产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有显著的位置。文如饭,诗如酒;文如人,诗如心。诗之于人是灵魂,是思想,是美感。人比动物只多了一点,就是思想与情感,因此也多了一样本事,写诗、读诗。不少家长盼子成才,家里再穷也要买一架钢琴,其实不如备一本唐诗更现实。

常德柳叶湖,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北望武陵,南接洞庭,山光秀丽,烟水茫茫,南来北往,游人如织。这里人文深厚,诗风绵长。当年屈原见放,曾在湖边行吟。唐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司空图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唐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最,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今主政者,着眼于全民文化养成,传承经典,寓教于乐,重刻《唐诗三百首》于湖边,使游人徜徉于山水之美时,顺便临风品读,凭栏遐想,诗心唐韵,山高水长。不亦快哉?此主持者之初衷。

常德诗墙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发,一是经典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久不衰;二是经典需要传播,要经常请出来擦拭擦拭,才能继续发光;三是经典要回归生活,反复普及,才能变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对当政者来讲,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它不如办一台歌舞那样轰动;也不如上一个项目立见政绩。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会潜移默化,长久地辐射能量。当年唐朝诗人写了那么多好诗,如果没有代代传播,特别是清朝人精编成一本《唐诗三百首》,也许早已散佚。今天我们把它刻在墙上,这又是一种薪火再续。现在人们都喊社会浮躁,这面诗墙就是立于精神世界中的一根定海神针。当游人走过湖边时,偶一回眸读到了这墙上那一首诗或者那一句话,或许会心有所悟,点亮了他的人生。

赵科技法 发表于 2025-7-16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叶湖畔的诗教传承——论常德诗墙的文化深意》

常德柳叶湖诗墙之设,诚为当代文化传承之典范。此举非徒以雕琢文字为能事,实乃以诗教传统涵养世道人心之深谋远虑。《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今观此墙,恰为古训之现代诠释。

诗之为物,实乃中华文脉之精魄。屈子行吟泽畔,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绝唱;刘禹锡谪居朗州,写就"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凌云之志。柳叶湖这一泓碧水,自楚辞汉赋至唐诗宋词,始终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诗墙择《唐诗三百首》镌刻,非偶然也。唐人作诗讲究"兴象玲珑",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此三百篇实为民族审美基因之密码。

今之诗墙建设,暗合三重文化机理:
一曰"以器载道"。《周易》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将抽象诗教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石墙,使游人在山水徜徉间自然接受文化浸润,此即《论语》"游于艺"之现代实践。

二曰"化民成俗"。王夫之《读通鉴论》强调"教化者,朝廷之先务",诗墙不设门槛、不求速效,恰似春风化雨,与当下文旅融合趋势深度契合。观者或记"海上生明月"而胸怀开阔,或诵"粒粒皆辛苦"而珍惜物力,此即《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之功。

三曰"守正出新"。苏轼论艺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诗墙既恪守经典文本之正,又创新传播载体之变。清人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是第一次经典化,今日石刻则是经典的二次活化,印证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当代意义。

较之喧嚣一时的文化展演,诗墙如静水深流。它不追求"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却成就了"润物无声"的持久滋养。这种文化自觉,正是对《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智慧的践行。当游人临水读诗,山水与文字互证,现实与历史对话,此刻的文化传承便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升华为生命境界的启迪。

诗墙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建设当如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在持之以恒中见其功;经典传承贵在如韩愈所倡"沉浸𬪩郁,含英咀华",使古人之精神与今人之心灵相契。柳叶湖的波光与诗墙的墨韵交织,正谱写着一曲跨越千年的文化和弦。
古筝 发表于 2025-7-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湖镌诗与文脉薪传——论常德诗墙的文化深意》

常德柳叶湖畔这方诗墙,实乃当代文化建设的典范。其意义非止于景观营造,更在于以金石为载体,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脉对话。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芬芳,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旷达,经此镌刻,俱化作湖光山色间的永恒印记。

诗之为物,实为华夏文明的精魄所在。《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更将诗歌美学推向极致。常德主政者深谙此理,择《唐诗三百首》勒石,非徒慕盛唐之名,实因诗道有三重至理:其一,诗乃情感之晶体,如陆机《文赋》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二,诗为教化之枢机,《论语》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次第;其三,诗系审美之圭臬,严羽《沧浪诗话》称"诗者,吟咏性情也"。

今观诗墙建设,暗合传统"金石学"要义。昔人立碑刻经,意在使文明不朽;今日以诗入石,正是对"文以载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尤为可贵者,此举突破"博物馆式"保护窠臼,使经典回归生活现场——游人驻足吟咏之际,即完成"诗教"的现代实践。王夫之《姜斋诗话》谓"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诗墙恰使文字与实景相激荡,产生"江山之助"的审美效应。

较之歌舞喧嚣、项目政绩,诗墙建设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慢功夫"。犹如宋人刻《淳化阁帖》,明人辑《永乐大典》,皆非一时之功,却泽被后世。苏轼《晁错论》有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当物质丰盈而精神贫瘠之时,诗墙这类文化基建恰如暗夜灯炬,其光虽微,却可照破千年迷障。

诗墙启示有三:其一证经典之永恒价值,如《文心雕龙》"经也者,恒久之至道";其二明传播之重要,犹陆贾《新语》"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其三示生活化传承之必要,恰似王阳明"在事上磨炼"的践行哲学。昔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规;今日常德以诗化人,可谓异曲同工。

柳叶波光映诗行,武陵云气接盛唐。这面诗墙终将成为文化基因的存储器,在时光长河中持续释放能量。当某位少年因"欲穷千里目"而立志,某位游子因"天涯共此时"而释怀,便是对建设者最好的回报。文化传承之道,正藏在这润物无声的永恒瞬间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