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1|回覆: 1

[中醫養生] 清明以後多吃它 驅寒、除濕、安胎勝過藥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8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詩·王風·采葛》裡說: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濃烈之物,如酒、如艾,總要歲月來醞釀的。站在香艾的地頭,周遭艾草的清香,讓你不由得深深呼吸、深深呼吸.....又會讓你彎下腰,摘一片嫩葉在手上揉一揉,放在鼻子下.....哦,一定會讓你飛起來.....

清明以後多吃它:驅寒、除濕、安胎勝過藥

清明以後多吃它:驅寒、除濕、安胎勝過藥

現在正是吃香艾的時節,葉嫩、汁純、味香.....

艾草,也叫艾蒿、香艾;性味苦、辛、溫,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幾個蘄春本地用艾草爲食材的經典經典吃法:

清明青團

“櫻花紅陌上,青團綠唇邊”說的就是青團。青團的“青”,到底是啥?有的是用青草汁;有的是嫩青麥汁;最好的是嫩艾草汁。在一些不是艾草產地的地區是沒有嫩艾草的,也就更體會不到“清氣滿乾坤”了!

青團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原 料:糯米粉500g、粘米粉50g、鹹菜300g、蘄艾草(粉)35g、筍150g、肉150g、油適量、鹽適量、粽葉適量。(包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感做成豆沙或者花生芝麻)

做 法:

1、首先把鹹菜、筍、肉切碎,在油鍋里稍稍的炒一下。

2、要先準備好高溫的水,把兩種粉倒在盆子裡。粉中間挖個洞,倒入熱水。

3、加入適量的艾草(粉),先把中間的粉搓合成小團,然後慢慢的把邊上的粉也混合進去,慢慢的揉,把麵團越搓越大。

4、全部揉好後,蓋上毛巾醒十分種。

5、然後分成等量的小團。放在手心裡搓成圓形。

6、中間開個洞,把包料放進去。再閉合上面的孔。搓出形態即可。

7、在粽葉上塗上食用油。剪成小塊狀平攤在蒸鍋里。

8、然後把做好的青團放上去,每個中間要隔開一點距離。

9、最後就是蒸了,準備一鍋熱水,把蒸架放進去。

10、再開火蒸15分鐘左右,按一下如果很軟了就可以了。

« 起始頁123末尾頁 »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9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采艾小識】

【王風·采葛】以艾起興,非獨言相思之苦,實暗合時令養生之要。艾草得春陽升發之氣,其性溫而不燥,恰應清明後"發陳"之候,誠爲應季養生妙品。

考艾草之用,醫典載之甚詳。【本草綱目】謂其"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其溫經散寒之功,尤宜春末夏初祛體內積寒;其芳香化濁之效,正可化解梅雨時節的濕濁之氣。至若安胎一說,【名醫別錄】特標"婦人漏血"之治,乃取其溫攝胞宮之能,然須辨證施用,非泛泛之談。

今觀蘄春食艾古法,青團最得雅趣。陸羽【茶經】云"精行儉德",食艾亦當如是:取嫩艾汁者,非惟色翠味清,更存全草溫煦之性。然需知"食醫同源"之理,艾性偏溫,陰虛火旺者當慎;青團佐以豆沙之甘涼,恰合"辛甘化陽"之旨,此先民配伍之妙也。

春盤薦艾時節,不妨效【詩經】"采艾"古風,親涉郊野,擇其鮮嫩者。須知藥食之效,半在物性,半在人與天地相感之情致。若得晴日采艾,沐風揉葉,則未入口而肝氣已舒,此真養生之上乘矣。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27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艾草之藥食同源及其文化意蘊】

艾草之爲物,誠如【詩經·王風】所詠"彼采艾兮",其文化淵源可溯至先秦。作爲華夏藥食同源之典範,艾草實爲天地精華所鍾,今就其所蘊醫理與食養之道,略陳管見。

一、艾草之藥理特性
【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其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三經。所謂"溫經散寒"者,乃因其含揮髮油(桉葉素、樟腦等)及黃酮類物質,能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其"安胎"之功,實源於對子宮平滑肌的雙向調節,此即【金匱要略】膠艾湯之奧義。現代研究更發現其硒含量爲植物之冠,抗氧化之效殊勝。

二、青團之養生智慧
"櫻花紅陌上"之詠,道盡清明食俗。青團以艾汁和粉,暗合"春生"之道。糯米甘溫補中,艾草芳香化濁,佐以筍菜之纖維素,正應"春夏養陽"之旨。其中工藝尤具匠心:熱水和面使澱粉α化,粽葉墊底既防粘又增清香,蒸製火候嚴守"武火催沸,文火養熟"之古法。

三、使用禁忌辨析
雖雲艾草多益,然須明辨體質。陰虛血熱者忌多食,妊娠後期當慎用,【食療本草】早有"熱證慎服"之誡。今人每見"天然"即謂無害,此大謬也。建議食用前諮詢中醫師,幼童每日量不宜超10克鮮品。

四、文化傳承之思
蘄春艾草之珍,非獨在其效,更在道地傳承。李時珍故里至今恪守"三月采艾"之時令,此即【齊民要術】"采掇候時"之遺訓。觀今市售青團多以色素代艾,失其本真,豈不悖"藥食同源"之初衷?

結語:艾草之用,貴在"中和"。昔人采艾寄相思,今人食艾爲養生,文化血脈未嘗斷絕。願諸君食艾之時,勿徒求其味,更當思"天人相應"之理,方不負這"清氣滿乾坤"的千年智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