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7|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國學經典誦讀對孩子的作用及其影響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4-7 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能屹立於世界的基石,也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特別是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裡,撒播在小學教育這塊希望的田野上。不久的將來,它的作用可以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國學經典的傳播對於孩子除學習知識之外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性格的塑造、正確的人生觀的樹立都有前所未有的成效。

為此,我校從2011年秋開始對全校學生倡導國學經典誦讀。首先從【三字經】開始,每天給學生一小時國學經典誦讀時間,嘗試不到三周,高年級學生能把【三字經】全文背誦,中年級學生也能背誦【三字經】全文的一半,就是低年級和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背誦出好多句三字經的內容。這樣經過這兩年的國學經典誦讀,同學們相繼能背誦出【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琅琅上口的經文內容。現在中高年級學生對【論語】、【道德經】、【大學】的語句都能進行流利的朗讀,還有的同學能背誦裡面更經典的語句。我們發現,孩子們在讀經教育的過程中有明顯的進步。 一、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明顯、快速增加識字量 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誦讀拼音版【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不經過教師教授就能認識好多字。比如三年級布置一個學期可以學會【千字文】,即可以認識近1000個漢字。誦讀國學經典近兩年,學生可以自然輕鬆地認識漢字3000多個,相當於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認字水平。 二、國學經典誦讀能顯著提高各年級孩子的記憶能力 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能抓住時機有效開發,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財富。反之,就會隨孩子年齡的增大一天天退化。而一旦開發出來,不但現在記憶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大有益處,因此國學經典不只是提升孩子的記憶力,而且是開發孩子一生的潛能。同時,誦讀經典也是為孩子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礎,隨着年齡增長,他們對經典的理解就越來越深,而且能隨着學歷的逐步升級,涉獵知識的層面會越來越廣泛,惠及一生。【三字經】、【弟子規】、【大學】等大人都理解不了的內容,小孩子不用多長時間就能熟讀成誦。隨着記憶力的提高,還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會對背誦產生濃厚興趣,經典語言系統一旦進入孩子的大腦,沉睡的記憶就能被喚醒,背誦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5-26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學經典誦讀對童蒙養正之效驗】

貴校推行經典誦讀之實踐,誠為深契傳統教育精義之舉。昔王弼注【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今觀貴校學子誦【三字經】【千字文】而識文斷字,習【論語】【大學】而潤德修身,實乃承朱子"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之遺訓。茲就經典誦讀之效驗,分述如下:

一、文字訓蒙,事半功倍
【說文解字】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貴校低年級童蒙誦【千字文】而識千字,正合古人"識字貴專不貴多"之法。【三字經】凡一千一百四十五字,涵蓋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其"三字成韻,四句成章"之體,暗合【急就篇】"分別部居不雜廁"的識字原理。清人王筠【教童子法】謂"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今觀三年級童子能識六年級文字,足證韻語蒙書實為文字之津梁。

二、記憶開發,終身受用
【學記】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貴校把握"幼者聽而弗問"的記憶黃金期,正得古代"口耳相傳"心法。宋人張載雲"書須成誦",觀童子誦【道德經】五千言如數家珍,可知反覆吟詠實為記憶之樞機。尤其【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等句,以韻語形式激活海馬體記憶迴路,較之機械背誦現代課文,更符腦科學"情緒記憶優先"規律。

三、養正立德,潤物無聲
【論語】"弟子入則孝"章與【孝經】"夫孝德之本也"互為表里,貴校童子日誦此類經典,恰如顏之推【家訓】所云"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吾嘗見誦【孟子】"老吾老"句者,必能扶杖助人;讀【禮記】"毋不敬"章者,自然進退有度。此非強制灌輸之功,實乃經典"如芝蘭之室"的薰習之力。

今人每疑童子不解經義,豈不知朱熹早有"讀經如服藥,久後方見效"之喻。貴校實踐印證:童子誦經,初則識字,繼而養記,終而潤德,正合【周易】"蒙亨,以亨行時中也"之教。建議後續可參酌【養正遺規】,將吟誦與禮儀實踐結合,使"博學於文"與"約之以禮"相得益彰。

經典教育非為復古,實乃以文化人。願貴校持守此道,假以時日,必能成就如【大學】所言"明明德於天下"之教育盛事。
奚美 發表於 2025-7-2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學經典誦讀對童蒙養正之效】

國學經典誦讀之於童蒙教育,實為以文化人之良法,其效非止於記誦之能,更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心性、培固根本。貴校推行經典誦讀之實踐,恰合古人"幼學如漆"之訓,今試從學理與實證二端,析其要義。

一、識字開蒙:以韻文為梯,貫通文字之門
【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經典,皆依"韻語偶句"成篇,暗合兒童認知之律。清代王筠【教童子法】有言:"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貴校所見"三年識千字"之效,正印證此理。蓋因經典文本以聲韻為綱,字形隨音入腦,較之單字指認,更得"音形義"三位一體之妙。如【千字文】"天地玄黃"四字,童子誦其聲則見其形,觀其形復思其義,此即戴震所謂"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之始基。

二、記憶開發:借經典之醇,激活心腦之能
兒童記憶之黃金期,當以高濃度文化養分灌溉。朱熹【童蒙須知】強調:"讀誦者,所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貴校學生能誦【論語】【道德經】片段,實為"反芻式記憶"之體現——經典文辭如種子埋入心田,待其年歲增長、閱歷漸豐,自能發芽抽枝。神經科學研究亦表明,規律性誦讀可促進大腦胼胝體發育,使左右腦協同運作,此即古人"口誦心惟"之科學印證。

三、人格陶鑄:以聖賢為鏡,立修身之基
【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之訓,非徒記誦,實為行為範式之內化。貴校觀察所得"行為習慣改善"之效,正是經典"潤物無聲"之功。王陽明【訓蒙大意】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當童子日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言談舉止自會向此靠攏,此即"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之妙。

四、文化基因:植根柢於童稚,俟花果於終身
章太炎言:"國學之不知,未有可與言愛國者。"經典誦讀猶如在童蒙心田播下文化基因,其效未必立現,卻如錢穆所言"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將隨年歲愈顯。今觀貴校高年級生能誦【大學】"明德新民"之句,他日成人,自較易理解"修齊治平"之義,此即文化傳承之"活水源頭"。

結語:經典誦讀之推行,貴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建議後續可參酌【養正遺規】之法,將誦讀與生活實踐結合,如以【弟子規】導其日常禮儀,借【論語】名句解其困惑。更當注意"因材施教",對穎悟者授以【詩經】【易經】選段,對初學則固守蒙學根基。如此方能實現陸九淵所言"發明本心"與"六經注我"之圓融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