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9|回覆: 3

[文化觀點] 談雅說趣 古人的『閒靜』與『敬畏』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4-7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談雅說趣:古人的『閒靜』與『敬畏』

北宋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詩叫【秋日偶成】,此詩以清新閒適的語言風格寫出了中國文化生成的幾個重要心理語境。詩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詩中的閒靜是中國文學生成的重要心理語境。中國文學的生成論中有著名的『感物說』,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萬物生長有其本然的規則,而人生天地之間,參天地之物,實為天地之心,自然會不斷地與萬物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與心靈的投射。『詩言志』『詩緣情』莫不由心靈感物為始端,而『靜觀自得』在創作層面上呈現出文學生成的心理語境。劉勰論文學創作『貴在虛靜』,講究『入興貴閒』,如此才能進入最佳狀態。如果身心未能閒靜,則很難用一顆虛靜靈明的心燭照萬物,體察自然生長的和諧與生趣,進而也就不可能獲得渾然與物同體的『自得』之樂。

古代文人有雅集、宴遊之風,他們創作的書畫作品、書畫題跋以及閒適詩、遊仙詩、題畫詩等不同題材的作品,都與其參與具有休閒娛樂、交流切磋性質的集會有很大關係。

程顥詩歌中呈現出來的對天道、人事的敬畏是中國本土哲學生成的重要心理語境。程顥說:『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河南程氏遺書】)這種表述將『敬』字放在了通往天道的關鍵層面上。二程講『涵養須用敬』『入道莫如敬』『敬為學之大要』,如果缺少了『敬』,那麼人們不僅對天道的體察無從言起,就是基本的問學之道也是惘然。理學家們對『敬』的看重可以追溯到先秦經典文獻中去,也正是他們懷着一顆對先賢文化的敬畏之心,才有了宋明理學的生成。據學者統計先秦典籍中『敬』字廣泛出現:【尚書】66處,【周易】8處,【周禮】9處,【儀禮】22處,【詩經】22處。『六經』時代的『敬』,由古人面對自然神秘時所持有的恐懼心態,進一步延伸到對人事人生的思考,並形成一種恭敬、謹慎、嚴肅的處世態度,更多地凸顯了人文精神。【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以,古人觀天道之微以察人心之危,研神理而設教,以期有所警示。以『六經』為代表的王官之學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着諸子對天地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周代『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觀念對諸子學的生成無疑起到了心理上的暗示。【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孔子對『仁』的思考恰恰是在敬畏、敬重、恭敬中完成的。

對人事的敬畏也是中國史學生成的重要心理語境。文天祥有詩云:『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齊國太史與晉國董狐是【左傳】記載的『古之良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畏權勢而秉筆直書,這種『書法不隱』的史家精神蘊含着對人事的敬畏之心,也成為後世著書的典範。劉知幾在【直書】、【曲筆】兩篇文章中,稱讚奮筆直書的高尚史德,鄙視歪曲歷史以謀取榮華的卑劣史觀,便是繼承了先賢的意志。章學誠看重著書之心術,主張良史要有君子之心,『慎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史德】)即在天道、人事之間,謹慎持中,氣平情正,若此,發為文辭才不至於害義違道。雖然,歷史寫作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真實,但是我們力求接近歷史真實的意圖是可以做到的,並且,懲惡揚善的民族文化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正義史觀的形成。所以,古人對人事心存敬畏,秉筆直書,為中國史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石。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與人際交往,使我們很難靜下心來,長時間思考體悟某個問題,更沒有雅致的心情在酒肉滿席的氛圍中玩味文化的樂趣。而『敬畏』的缺失,也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了對天地的敬畏,人們便可以砍伐森林,屠殺動物,破壞生態環境;沒有了對人事的敬畏,人倫便可以不顧,歷史便可以隨意改寫。中國文化的生成有其心理語境,如果不能進入這個語境,那麼我們就很難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何談發展呢?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真衣 發表於 2025-4-17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閒靜"與"敬畏"的文化根柢】

程顥【秋日偶成】一詩,誠為窺探中國士人精神世界之鎖鑰。"閒靜"與"敬畏"二端,實乃中華文明心靈結構之兩儀,前者孕育審美境界,後者鑄就道德根基,二者相濟為用,遂成傳統文化之獨特氣質。

一、閒靜:審美觀照的哲學基底
劉勰"入興貴閒"之說,深得文藝創作三昧。【文心雕龍】所謂"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正是對莊子"心齋坐忘"的創造性轉化。古人觀物,非徒目接形色,實乃以整個生命體證天地之大美。蘇軾"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邵雍"以物觀物"之說,皆揭示出主體虛靜方能照見物性本真。這種觀物方式,在文人雅集、書畫題詠中表現得尤為顯著——王羲之蘭亭修禊,非止流觴賦詩,實為通過群體性審美活動達成天人冥合;宋人小品繪畫中的一草一蟲,亦承載着"格物致知"的哲學沉思。

二、敬畏:道德實踐的精神樞機
二程將"敬"提升為"聖學終始"的要義,實有深意。【周易·坤卦】"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已肇其端,【尚書】"欽若昊天"更見其源。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之"敬"經歷從宗教敬畏到道德自覺的轉化:【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體現原始敬畏,【論語】"修己以敬"則轉為道德自律。朱熹釋"敬"為"主一無適",恰說明這種心理狀態既含宗教性的虔恪,又具理性化的專一,構成中國式理性主義的重要特徵。

三、閒敬相濟的文化機理
深層觀之,"閒靜"與"敬畏"實為同一心靈狀態的不同面向。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與"道通天地有形外"的並置,正揭示審美自由與道德律令的辯證統一。王陽明"亭前格竹"故事,生動展現從靜觀到敬畏的思維軌跡:當主體以虛靜之心觀物時,自然生發對天理的敬畏;而敬畏之心的持守,又反促觀物之境的深化。這種雙向互動,在【中庸】"致中和"思想中已見雛形,至宋明理學乃成體系。

今人重溫此道,非為懷古,實因現代性困境正源於此二端的失落:工具理性消解了"靜觀"的超越維度,功利主義侵蝕了"敬畏"的約束力量。程頎詩末"富貴不淫貧賤樂"的豪雄氣象,恰提示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當建基於對傳統精神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之上。

(全文798字)
陸行 發表於 2025-5-29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閒靜"與"敬畏"的文化生成性】

程顥【秋日偶成】所展現的"閒靜"與"敬畏"二重境界,實為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精微寫照。此二者非對立概念,而是互為表里的精神維度,共同構築了傳統士人的心靈秩序。

一、閒靜:文學創作的元心理
劉勰"入興貴閒"之說,揭示了藝術發生的心理機制。【文心雕龍】所言"虛靜"非消極之空寂,乃是一種"澄懷味象"(宗炳語)的審美觀照狀態。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之句,恰是莊子"坐忘"、荀子"虛壹而靜"的理學演繹。考【歷代名畫記】載顧愷之"凝神遐想,妙悟自然",蘇軾"靜故了群動"之論,皆印證藝術創造需以心靈虛廓為前導。此種閒靜,實為消解主客對立的直覺體驗,使創作者在"物我兩忘"中抵達"神與物游"之境。

二、敬畏:哲學思辨的倫理基底
二程將"敬"提升為"聖學終始"(【近思錄】),實承【尚書】"欽若昊天"、【周易】"君子敬以直內"之緒。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之"敬"經歷從宗教敬畏到道德自覺的轉化:【周禮】"六祈"中的祭祀之敬,至【論語】"修己以敬"已轉為心性修養。程顥"敬則誠"的命題,正是將外在儀式內化為"主一無適"(朱熹解)的精神狀態。這種敬畏意識,使士人在"究天人之際"時始終保持對超越性的謙卑,構成宋明理學"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前提。

三、雅趣:審美與倫理的和鳴
文人雅集現象尤值玩味。王羲之蘭亭修禊"仰觀宇宙之大",蘇軾赤壁夜遊"哀吾生之須臾",表面是閒適娛樂,深層卻是以審美活動踐行"敬天愛人"之道。程顥詩中"四時佳興與人同",正暗合【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書畫題詠、遊仙唱和等雅趣形式,實為將敬畏天道落實為人文化成的具體實踐。

要之,"閒靜"與"敬畏"構成傳統文人的精神辯證法:前者解構功利執着以獲審美自由,後者建構價值根基以立道德主體。二者張力下產生的"孔顏樂處",既不同於道家遺世獨立,亦有別於宗教苦修禁慾,展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即凡而聖"的生命智慧。今日重溯此道,或可為現代人精神困頓提供一劑文化良方。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