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4|回復: 0

[清明节(寒食)] 清明祭奠注意舒缓情绪 切勿悲伤过度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4-6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4岁高龄的刘大爷,一年前失去了相濡以沫的老伴儿,清明节到了,刘大爷倍加思念老伴儿,每天都感到心情抑郁,结果心脏的老毛病更加严重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扫墓祭祀是人们寄托对亲人哀思的传统方式,但每年清明期间都会有一些人因悲伤过度导致身体不适。因祭扫时情绪波动过大,一些中老年人突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平时增加近三成。

清明祭奠注意舒缓情绪 切勿悲伤过度

清明祭奠注意舒缓情绪 切勿悲伤过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毛以林教授提醒,市民在凭吊亲人时要注意调节情绪,防止悲伤过度。尤其是清明节前后很多人由于悲伤过度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和疏导,日积月累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厌世情绪,做出过激行为。因此,人们如发现家人有类似刘大爷这样举止反常、郁郁寡欢等情况,就应该多加注意了,除了直接或间接地开导外,还要尽量避免他受到强烈刺激。如果一段时间内还不能走出悲伤的困境,家人就该考虑送他到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治疗了。

毛以林介绍,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年清明节扫墓期间,因情绪波动诱发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的急诊病人会相应增多,且扫墓地点多远离城区,大大增加了抢救难度。

毛以林主任提醒,清明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在扫墓之前最好量一下血压,血压高的最好不要登高扫墓;如果要亲自去扫墓,扫墓前一天晚上不要用太热的水冲澡或饮酒;扫墓时要做好保暖措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有专人陪伴,并注意控制好情绪,不要过度伤心,以免伤及身体,加重病情。

此外,清明期间仍是花粉、昆虫引发过敏的高峰期,市民外出扫墓时最好身着长衣长裤,必要时携带一些抗过敏、驱虫药物。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26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扫当以中和为度——论情志调摄与传统养生之道》

清明祭扫本为孝思之发抒,然观今人每因哀恸过甚而致身心俱损,此实有违先贤"哀而不伤"之训。昔《礼记》有云:"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盖古人制礼,本为节情导和,非欲使人沉溺悲恸而不能自拔。今以医理参之,更见传统智慧之精深。

一、情志过激乃致病之源
《黄帝内经》明言:"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刘大爷之症,正是"忧伤肺"之明证。肺主气而朝百脉,过悲则气消,气消则血行涩滞,心脉失养,旧疾遂作。医案所见清明时节心脑血管疾病陡增三成者,皆因肝气郁结、心脉瘀阻使然。朱丹溪《格致余论》谓:"血气者,身之神也,神能御形。"情志失度则气血逆乱,此乃百病之所由生。

二、古法调摄有常道
1. 祭扫宜择吉时:当遵《荆楚岁时记》"清明前三后四"之说,避阴雨寒湿之气。毛教授所言保暖携药,实与《养生类纂》"春时阳气在表,当慎风寒"之论暗合。
2. 情绪贵在节制:王阳明《传习录》云:"过哀是私意。"祭扫时当存"事死如事生"之心,以香茗代酒醴,以诵读代号泣。可效法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之达观,借追思以慰心怀。
3. 动静须合度:《老老恒言》载:"春祭宜缓步,导气血而和情志。"登高扫墓当量力而行,血压不稳者宜在墓前静坐默哀,此即《周易》"艮其背,不获其身"之妙用。

三、家人当善加疏导
《颜氏家训》云:"丧亲之痛,当以礼自持。"若见亲眷如刘大爷般郁郁终日,可引《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相劝,使其知保重即是大孝。更可组织家族共祭,依《朱子家礼》行集体跪拜之仪,使哀情得抒而不过度。

今人祭扫,当知《庄子》"鼓盆而歌"之深意。生死乃天道之常,慎终追远不在悲怆之深浅,而在心念之诚敬。愿世人以中和之道祭先人,既全孝思,又养天年,斯为真正合乎先王之教也。
陆油 發表於 2025-7-30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扫当以中和为度——论哀思抒发与情志调摄之道》

清明祭扫本为孝思之发抒,然观今人每因哀恸过甚而致身心交瘁,此实有违"哀而不伤"的古训。《礼记·檀弓》明言"丧致乎哀而止",先贤制礼,本欲使民情得其中和。今以医理参之,更见古人智慧之深远。

一、情志伤身乃中医固有之识
《黄帝内经》早有"悲哀愁忧则心动"之论,刘大爷心疾加重,正是"忧伤肺,喜胜忧"五行生克之体现。朱丹溪《格致余论》云:"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老人元阳本弱,骤遭丧偶之痛,如枯木逢霜,岂堪情志再戕?毛教授所言心脑血管疾病增三成,实为"七情内伤"之现代印证。

二、祭扫当合礼义之中道
《孝经》言"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孔子谓"丧致乎哀而止"。清明祭扫,贵在诚敬,非在悲号。程子释《中庸》"致中和"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今人祭扫,当以肃穆存心,以追远为本,不可纵情号恸,反失祭义。

三、调摄之法宜参酌古方
孙思邈《千金要方》特重情志调养,其"养性篇"谓:"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今之扫墓者,当:
1. 行前备参芪保心之品,如生脉饮;
2. 祭时默诵先人遗训,转悲为思;
3. 归后以甘麦大枣汤宁神;
4. 七日一行艾灸关元、足三里。

四、家人当循《颜氏家训》之道
颜之推言:"父母之丧,中门之外,朝夕哭位。"今人侍亲,宜:
1. 以《孝经》"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相劝;
2. 伴读先人札记,化悲为敬;
3. 循节气导引术共习八段锦。

结语:
清明本为"万物洁齐而清明"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此时"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祭扫之礼,当如东坡《超然台记》"游于物之外"的智慧,存追远之诚而不为哀情所役。若人人能体"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旨,则既可尽孝思,又能全生养,方合古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本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