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2|回復: 0

[文學論語]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文学史〗讲义尘封60年首次出版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30 08: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如果还原到1955年那间破烂不堪的教室,还原到钱穆当年面对的一张张浸满汗水与愁苦的脸,还原到手边连几本工具书都找不到,更没有Google时代,钱穆只能也必须讲出这样的〖中国文学史〗。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文学史〗讲义尘封60年首次出版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文学史〗讲义尘封60年首次出版

〖中国文学史〗

钱穆『学问淹博』,被称为『一代宗师』、『一位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有其卓识,且造诣高深。钱穆曾多次讲到,他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遍观其一生著述80余部,逾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如今,这一憾事却以一种传奇的方式得到了弥补。

1949年,钱穆流落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在新亚书院,钱先生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成的体系。』但因乱世流离加之校务冗忙,讲稿并未能整理成书。

所幸,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保存了当时所记的笔记。叶龙是江浙人士,学生中只有他能全懂钱先生的无锡国语,又恰好学过速记,所以笔记做得最好,『极为仔细,能做到尽量不遗漏一个字』。钱穆曾查阅学生笔记,两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钱穆自己查阅,均给了叶龙高分。就是说,叶龙的笔记是得到过钱穆充分肯定的。

这些笔记就在叶龙先生的箱底静静躺了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几次家,这些笔记本最不舍得丢』。2014年,已经87岁高龄的叶龙感到了把这些珍贵资料整理并传下去的紧迫性。如果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失传,那不只是一人之损失,而是『钱学』之损失,『中国文学』之损失。他逐字誊写、校订、整理,并决定一边整理,一边在媒体上连载。连载几期后,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迅速联系到了叶龙先生。因新华文轩在香港上市,叶先生早有耳闻,并且颇有好感,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出版合同。

〖中国文学史〗的出版消息引发了北京大学陈平原、南京大学王彬彬、中山大学黄天骥、复旦大学陈思和、南京大学莫砺锋、著名学人刘再复、德国汉学家顾彬等众多学者关于『重写文学史』的热议。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慷慨作序,并亲自对图书编辑工作加以指点。

终于,尘封60年,钱穆的文学史讲义辗转成书,我们有幸可以读到钱穆唯一一部文学史著作!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钱穆先生开篇第一课就讲:『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至于钱先生自己这本是否可以称之为『理想』的文学史,这仍有待学界见仁见智的评论。

不过,如果把它还原到1955年那间破烂不堪的教室,还原到钱穆当年面对的一张张浸满汗水与愁苦的脸,还原到手边连几本工具书都找不到,更没有Google可供查阅的时代,还原到一个教师走上讲台的初衷——面对白天搬砖晚上来听课、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最后的『根』与『家园』的普罗大众,钱穆只能,也必须讲出这样的〖中国文学史〗。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

它是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学史。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22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钱穆〈中国文学史〉讲义出土之学术意义刍议》

顷阅钱宾四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出版消息,不禁掩卷太息。此非仅一部讲义之面世,实乃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一"文化托命"事件。钱先生尝言"未有不了解民族文学而能真知民族文化者",此批尘封甲子之讲稿,恰为先生文学史观之活态标本,其价值当从三重维度观之。

一曰"雪泥鸿爪"的讲学本体。观叶龙先生所录,犹见新亚书院筚路蓝缕时景象。1955年香港,钱先生于"无书可查"之境,全凭腹笥讲授三千年文学流变。此中展现的正是传统"书院讲学"之真精神——不依傍卡片索引,全仗学养挥发。尤可贵者,讲稿保留无锡官话口语,如"屈原的《离骚》好比现代人的辞职信"等鲜活比喻,恰是章学诚所谓"著述形圆而神亦圆,说理形方而神亦方"的典范。这种"即兴的深刻",正是课堂讲授区别于体系著述的独特价值。

二曰"以史统文"的学术理路。钱先生文学史观,实为其整体文化史观之投射。讲稿中强调"文学史必以思想史为背景",将《诗经》"雅颂"与周代礼乐制度勾连,论汉赋必溯至大一统政制形成,此等"制度与文章相表里"的视角,正是其《国史大纲》方法论在文学领域的延伸。相较于同时期大陆盛行的阶级分析法,钱氏更重文化生命之整体性,这种"通儒"视野在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尤显珍贵。

三曰"笔记文献"的版本学意义。叶龙笔记历经钱氏三次审阅,实具"准定本"性质。昔年朱熹《语录》赖门人记录而传,王阳明《传习录》亦由徐爱辑录。此部讲稿之价值,堪比《朱子语类》之于理学研究。尤其钱氏毕生未撰文学史专著,此稿恰补其学术拼图之阙。德国汉学家顾彬谓"此乃理解钱穆文学思想之密码本",诚非虚言。

此书出版,适逢"重写文学史"讨论再起。然钱氏讲稿之意义,不在提供某种范式,而在展示一种可能——当学者将整个生命浸润于文化传统时,其文学史叙述自然呈现出"血脉贯通"的特质。骆玉明教授序言中"以心传心"四字,正道破此中三昧。

昔孔子删《诗》三百,司马迁成《史记》百三十篇,皆在颠沛流离之际。钱先生此部讲稿,亦诞生于香港"文化难民"时期。今人捧读,不仅得窥文学史之堂奥,更当体察那一代学人在存亡续绝之际的学术坚守。叶龙先生六十年守护笔记的执着,与钱穆当年"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正是中国文化"守先待后"精神之最佳注脚。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3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钱穆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问世之学术意义刍议

钱宾四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的问世,实乃中国学术史上一桩"文献复出"的盛事。此部尘封六十载的讲稿,非徒为补白先生著述体系之阙,更为当代学界提供了一面映照传统学术精神的明镜。

一、讲学语境的历史还原
1955年香港新亚书院之讲堂,实为特殊历史语境下之文化飞地。钱先生以"为故国招魂"之志,在"无书可查"(叶龙语)的困境中,全凭腹笥开讲文学源流。此种"即兴式学术"(extemporaneous scholarship)恰彰显传统儒者"述而不作"之精神,其价值尤在体系严整的专著之上。观现存笔记中"《诗经》非民间文学"等论断,皆可见先生当场挥洒的思辨锋芒。

二、笔记文献的版本学意义
叶龙氏笔记的特殊性在于三重认证:语音(无锡官话的准确转译)、内容(速记技术的文本保全)、学理(钱穆亲自批阅)。此种"在场性文本"较之后世整理的"回忆性文本",更具原始史料价值。笔记中保留的"这个'而'字转得妙"等课堂口语,恰为研究钱穆学术话语体系的第一手材料。

三、文学史观的方法论启示
是书呈现的"大文学史"视野尤值瞩目。钱先生将《周易》爻辞纳入文学起源讨论,以《周礼》"六辞"观建构文类框架,此等做法非囿于现代学科分野,实承章学诚"六经皆史"之统绪。其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时强调"非仅文体改革,实乃文化复兴",更见其"文道合一"的儒学立场。

四、当代重写文学史的参照
较之当下各种"重写文学史"的思潮,钱著提示我们注意三重维度:其一,文学演进与政教变迁的共生关系;其二,文体嬗变中"常"与"变"的辩证;其三,文人群体作为文化载体的特殊功能。其对清代小说"士人精神潜流"的解读,尤可为当下文学史叙事提供另类视角。

此部"讲堂实录"的出版,非惟补苴钱穆著述之遗,实为传统学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本。读者当透过文字,体会那"破烂教室"里跃动的文化生命,方不负先生"替中国文化讲话"之初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