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2|回覆: 0

[文化觀點] 好雨知時節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3-28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好雨知時節

我國大部分領土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緯度溫帶,一年有春、夏、秋、冬鮮明的四季劃分,而春是四季之始。因爲,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大自然新一輪的生命循環的開始,【淮南子】『春氣發而百草生』所說的就是這一自然現象。

在開啟新一輪的生命循環過程所需要的各種氣候要素中,春雨是最關鍵的因素。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春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是春耕和播種的季節,及時的春雨無異於人們的生命之水,耕田、選種、播種等都要根據春雨的早晚、降水量的多少而定。在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中,春季節氣中的雨水、清明、穀雨,這三者就都與春雨有關。

春天的風調雨順關係著全年的收成,甚至是民生和整個社會的安定。因此,人們把春雨視爲神靈,頂禮膜拜。歷史上,春旱時有發生,於是,人們便對天祈禱,祈禱天降甘霖,惠及蒼生,【詩經】中就有對隆重祈求春雨的場景的描述。在我國漫長的農耕歷史上,還常常出現久旱得雨時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的生動情景。春雨寄託著人們樸素的果腹之願,祈求春雨和慶賀春雨的活動成爲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中國繪畫史上不少以農耕爲題材的畫作里,春雨成爲這些畫作的生動背景。譬如古代有很多題爲【一犁春雨圖】的畫幅,畫中,蒙蒙春雨如膏般滋潤優渥,辛苦勞作的人們無不充滿了對豐年的憧憬,洋溢著恬淡自足的生活氣息。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度而言,春雨的意義不僅反映在農業生產、生活方面,也反映在文化方面。尤以在文學方面的表現最爲集中。數千年的漫長經歷和切身體驗,使我們的民族建立起對春雨的特殊情感。春雨如膏如飴,澤潤著經冬的土壤,及時的春雨飽含著人們對豐收的殷殷期待。因此,在一年四季的雨中,春雨常常是最能激起文人創作欲望的自然景象。各類文學作品裡,文人極盡描寫與讚美之能事,生動美妙地展現春雨帶給人們的歡欣與希望,抒發對春雨的美好感受,讚美春雨對大地的普惠。

早在【爾雅】【淮南子】中,就把春雨稱爲『甘雨』,【左傳】中還把春雨形容爲『膏雨』。這些描述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潤澤,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珍貴。『膏』『潤』『甘』等字眼成爲文學作品描述春雨的常用詞。『春雨如膏』更成爲古代科舉考試常見的詩賦考試題目。

著名詩人杜甫、陸游、楊萬里、范成大、蘇軾等,也有描寫歌詠春雨的詩篇,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爲人喜愛,傳頌不已。譬如,唐詩里的『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孟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宋詩里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等,都已成爲歷代傳頌的佳句。這些名篇佳句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與詩人高超絕妙的藝術創作手法密不可分,還與中華民族對春雨普遍喜愛的濃重情結有關。

而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還逐漸產生了一些固定的話語表述方式。比如『一犁春雨』,就成爲古代文學作品中春耕題材作品常見的詞語:宋代蘇軾『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袁甫『一犁春雨趁農耕』,呂祖謙『一犁春雨沃桑麻』,金代元好問『一犁春雨麥青青』,元代胡天游『一犁春雨土如酥』,明代費元祿『一犁春雨占豐年』等等,無不體現了人們對春雨滋潤田疇、惠及蒼生的熱情讚美,洋溢著淳樸舒潤的農耕文化氣息。

春雨的重要性也使之成爲人們形容美好事物的慣用物象。歷史上,文人、士大夫爲了紀念父母,修建了很多堂、軒、亭等,他們多以春雨命名這些建築物,如『春雨堂』『春雨軒』『春雨亭』等。這是把父母之愛、父母的撫育之恩比喻爲春雨。走進軒亭,如沐春雨,俯仰之間,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親情的溫暖。

父母生育、撫養子女就像春雨滋養萬物,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因此,人們把父母之愛、父母的撫育之恩比作春雨,親切而通俗。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庾信【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少保豆盧永恩神道碑】中寫道:『是知春雨潤木,自葉流根。西伯行慶,推存及沒。』其他如明代沈周【對春雨】中也有『春雨父母情,惠物侔愛子。潤被發華妍,長養助欣喜』。陸雲龍【壽魏邑侯文有歌時癸酉三月】中有『美哉,春之雨!物也,玄黃爲大;父母,春其代大,父母以父母品匯者哉』。

除此之外,古人還以春雨來比喻君臣關係、師生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認爲,天、地、君、親、師是最令人尊敬與感戴的,【世宗憲皇帝聖訓】卷三十二中說:『上諭曰「五倫爲百行之本,天、地、君、親、師,人所宜重……」』而春雨博灑眾施,膏澤萬物,是天賜的甘露,惠及蒼生,極其偉大。所以人們認爲,最爲崇高的人倫關係——『君、親、師』,就像春雨一樣值得感戴。三國曹植【獻詩】有『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唐代王昌齡【西江寄越弟】有『堯時恩澤如春雨,夢裡相逢同入關』, 宋代方岳【石孫受命】有『聖澤如春雨露寬,棄遺猶不絕衣冠』,清代弘晝【圓明園泛舟恭記】有『吾思聖恩周海內,如日月之無不照,如雨露之無不潤』……

春雨潤物,化育生機,爲萬物帶來蓬勃活力,與師德、教化也有相同之處。因此,人們也常把政教感化或道德境界比爲春雨潤物,讚美那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德披春雨,教拂秋霜』『杏壇化雨,程門春風』『孔席之春風,周庠之化雨』『坐春風,霑化雨』……都是人們讚美師恩、歌頌教化的經典之說。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對春雨喜愛與重視的深厚情感,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春雨已經成爲能夠喚起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共識與美好記憶。

陸油 發表於 2025-7-1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春雨在中國農耕文明中的多重意蘊】

春雨之貴,貴在其"知時節"的靈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此語道破春雨作爲"啟蟄之水"的哲學本質。觀【齊民要術】"春凍解,地氣始通"之說,春雨實乃貫通天地之氣的媒介,其降落時序直接對應【尚書·洪範】"五行說"中"水曰潤下"的宇宙秩序。

從農耕文明視角觀之,春雨具有三重文化維度:其一爲"時雨",【呂氏春秋·孟春紀】載"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強調春雨的時序性特徵。漢代【四民月令】詳細記載農人依雨候安排"治糞田""種粳稻"等農事,形成"雨—耕—種"的生態鏈環。其二爲"德雨",【春秋繁露】載董仲舒祈雨儀式,將春雨神聖化爲"天德之施",這種"天人感應"思想深刻影響了歷代官方雩祭制度。其三爲"文雨",文人墨客賦予其審美意象,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清新,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的細膩,構成獨特的春雨美學。

考諸農書典籍,【氾勝之書】特別強調"春雨甲子,禾頭生耳"的物候關聯。宋代【陳旉農書】更創立"地勢之宜"說,指出山田、澤田對春雨需求各異,形成因地制宜的農耕智慧。這種實踐理性與【周易·繫辭】"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的哲學觀相呼應,構建起"天—地—人—雨"的生態認知體系。

春雨意象在文學傳統中呈現"三重奏"式發展:早期【詩經】"芃芃黍苗,陰雨膏之"的實用主義表述;至六朝演變爲謝朓"細雨濕衣看不見"的審美觀照;唐宋時期達成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哲理升華。蘇軾【望江南】"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更將春雨提升爲生命意識的象徵。

當代學者當注意:傳統春雨認知中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農政全書】提出的"三宜"原則(時宜、地宜、物宜),與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春雨文化所蘊含的"敬天惜物""順應自然"思想,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仍具啟示意義。這種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生動體現。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13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春雨在中國農耕文明中的多維文化意蘊】

春雨作爲自然時序的重要節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認知體系與文化符號。本文將從農事生產、文學審美、哲學思辨三個維度,解析"好雨知時節"這一自然現象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

一、農事維度:春雨的時令智慧
【淮南子·天文訓】所言"春氣發而百草生",揭示了春雨與物候的深刻關聯。二十四節氣中,雨水、清明、穀雨構成完整的春雨時序鏈,其命名本身就蘊含著農耕文明的觀測智慧。【齊民要術】記載:"春三月,地氣上騰,雨水降潤",明確指出春雨對土壤墒情的調節作用。古代"雩祭"儀式與"社稷"崇拜,實爲農耕民族對雨候規律的儀式化認知。宋代【耕織圖】中描繪的"一犁春雨"場景,正是這種農時智慧的圖像化呈現。

二、文學維度:春雨的審美範式
從【詩經】"以祈甘雨"的祭祀歌謠,到杜甫"潤物細無聲"的審美觀照,春雨意象經歷了從實用理性到審美超越的演變。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構建了文人書齋與自然節律的詩意對話,蘇軾"山色空濛雨亦奇"則展現了雨景的哲學意境。值得注意的是,"甘雨""膏雨"等稱謂形成獨特的語義場,【爾雅·釋天】將春雨歸類爲"時雨",與"苦雨""淫雨"形成價值區分,體現古人辯證的自然觀。

三、哲學維度:春雨的宇宙觀照
【周易·繫辭】"雲行雨施"的宇宙圖式,將春雨納入陰陽調和的哲學框架。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相副"理論,使春雨成爲天道人倫的具象載體。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理學思想,更賦予春雨以道德啟示的意味。這種將自然現象倫理化的思維模式,使春雨超越氣象範疇,成爲"生生之德"的象徵。

結語:
春雨的文化意蘊呈現"三位一體"的特徵:作爲農事符號體現實用理性,作爲文學意象承載審美情感,作爲哲學象徵折射宇宙認知。這種多維度的文化建構,正是中華文明"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思維特質的生動體現。理解春雨的文化密碼,不僅是對傳統智慧的傳承,更爲現代人提供了一種與自然對話的古典範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