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3|回復: 0

[文化觀點] 好雨知时节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3-28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好雨知时节

我国大部分领土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温带,一年有春、夏、秋、冬鲜明的四季划分,而春是四季之始。因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大自然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的开始,〖淮南子〗『春气发而百草生』所说的就是这一自然现象。

在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循环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气候要素中,春雨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春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春耕和播种的季节,及时的春雨无异于人们的生命之水,耕田、选种、播种等都要根据春雨的早晚、降水量的多少而定。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中,春季节气中的雨水、清明、谷雨,这三者就都与春雨有关。

春天的风调雨顺关系着全年的收成,甚至是民生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人们把春雨视为神灵,顶礼膜拜。历史上,春旱时有发生,于是,人们便对天祈祷,祈祷天降甘霖,惠及苍生,〖诗经〗中就有对隆重祈求春雨的场景的描述。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还常常出现久旱得雨时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生动情景。春雨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果腹之愿,祈求春雨和庆贺春雨的活动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少以农耕为题材的画作里,春雨成为这些画作的生动背景。譬如古代有很多题为〖一犁春雨图〗的画幅,画中,蒙蒙春雨如膏般滋润优渥,辛苦劳作的人们无不充满了对丰年的憧憬,洋溢着恬淡自足的生活气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而言,春雨的意义不仅反映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也反映在文化方面。尤以在文学方面的表现最为集中。数千年的漫长经历和切身体验,使我们的民族建立起对春雨的特殊情感。春雨如膏如饴,泽润着经冬的土壤,及时的春雨饱含着人们对丰收的殷殷期待。因此,在一年四季的雨中,春雨常常是最能激起文人创作欲望的自然景象。各类文学作品里,文人极尽描写与赞美之能事,生动美妙地展现春雨带给人们的欢欣与希望,抒发对春雨的美好感受,赞美春雨对大地的普惠。

早在〖尔雅〗〖淮南子〗中,就把春雨称为『甘雨』,〖左传〗中还把春雨形容为『膏雨』。这些描述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润泽,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珍贵。『膏』『润』『甘』等字眼成为文学作品描述春雨的常用词。『春雨如膏』更成为古代科举考试常见的诗赋考试题目。

著名诗人杜甫、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苏轼等,也有描写歌咏春雨的诗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为人喜爱,传颂不已。譬如,唐诗里的『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孟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宋诗里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等,都已成为历代传颂的佳句。这些名篇佳句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与诗人高超绝妙的艺术创作手法密不可分,还与中华民族对春雨普遍喜爱的浓重情结有关。

而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还逐渐产生了一些固定的话语表述方式。比如『一犁春雨』,就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春耕题材作品常见的词语:宋代苏轼『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袁甫『一犁春雨趁农耕』,吕祖谦『一犁春雨沃桑麻』,金代元好问『一犁春雨麦青青』,元代胡天游『一犁春雨土如酥』,明代费元禄『一犁春雨占丰年』等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春雨滋润田畴、惠及苍生的热情赞美,洋溢着淳朴舒润的农耕文化气息。

春雨的重要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形容美好事物的惯用物象。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为了纪念父母,修建了很多堂、轩、亭等,他们多以春雨命名这些建筑物,如『春雨堂』『春雨轩』『春雨亭』等。这是把父母之爱、父母的抚育之恩比喻为春雨。走进轩亭,如沐春雨,俯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亲情的温暖。

父母生育、抚养子女就像春雨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因此,人们把父母之爱、父母的抚育之恩比作春雨,亲切而通俗。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少保豆卢永恩神道碑〗中写道:『是知春雨润木,自叶流根。西伯行庆,推存及没。』其他如明代沈周〖对春雨〗中也有『春雨父母情,惠物侔爱子。润被发华妍,长养助欣喜』。陆云龙〖寿魏邑侯文有歌时癸酉三月〗中有『美哉,春之雨!物也,玄黄为大;父母,春其代大,父母以父母品汇者哉』。

除此之外,古人还以春雨来比喻君臣关系、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最令人尊敬与感戴的,〖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三十二中说:『上谕曰「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春雨博洒众施,膏泽万物,是天赐的甘露,惠及苍生,极其伟大。所以人们认为,最为崇高的人伦关系——『君、亲、师』,就像春雨一样值得感戴。三国曹植〖献诗〗有『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唐代王昌龄〖西江寄越弟〗有『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宋代方岳〖石孙受命〗有『圣泽如春雨露宽,弃遗犹不绝衣冠』,清代弘昼〖圆明园泛舟恭记〗有『吾思圣恩周海内,如日月之无不照,如雨露之无不润』……

春雨润物,化育生机,为万物带来蓬勃活力,与师德、教化也有相同之处。因此,人们也常把政教感化或道德境界比为春雨润物,赞美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德披春雨,教拂秋霜』『杏坛化雨,程门春风』『孔席之春风,周庠之化雨』『坐春风,沾化雨』……都是人们赞美师恩、歌颂教化的经典之说。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对春雨喜爱与重视的深厚情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春雨已经成为能够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共识与美好记忆。

陆油 發表於 2025-7-1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春雨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的多重意蕴》

春雨之贵,贵在其"知时节"的灵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此语道破春雨作为"启蛰之水"的哲学本质。观《齐民要术》"春冻解,地气始通"之说,春雨实乃贯通天地之气的媒介,其降落时序直接对应《尚书·洪范》"五行说"中"水曰润下"的宇宙秩序。

从农耕文明视角观之,春雨具有三重文化维度:其一为"时雨",《吕氏春秋·孟春纪》载"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强调春雨的时序性特征。汉代《四民月令》详细记载农人依雨候安排"治粪田""种粳稻"等农事,形成"雨—耕—种"的生态链环。其二为"德雨",《春秋繁露》载董仲舒祈雨仪式,将春雨神圣化为"天德之施",这种"天人感应"思想深刻影响了历代官方雩祭制度。其三为"文雨",文人墨客赋予其审美意象,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清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细腻,构成独特的春雨美学。

考诸农书典籍,《氾胜之书》特别强调"春雨甲子,禾头生耳"的物候关联。宋代《陈旉农书》更创立"地势之宜"说,指出山田、泽田对春雨需求各异,形成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这种实践理性与《周易·系辞》"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的哲学观相呼应,构建起"天—地—人—雨"的生态认知体系。

春雨意象在文学传统中呈现"三重奏"式发展:早期《诗经》"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实用主义表述;至六朝演变为谢朓"细雨湿衣看不见"的审美观照;唐宋时期达成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哲理升华。苏轼《望江南》"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更将春雨提升为生命意识的象征。

当代学者当注意:传统春雨认知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农政全书》提出的"三宜"原则(时宜、地宜、物宜),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春雨文化所蕴含的"敬天惜物""顺应自然"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仍具启示意义。这种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7-13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春雨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的多维文化意蕴》

春雨作为自然时序的重要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系与文化符号。本文将从农事生产、文学审美、哲学思辨三个维度,解析"好雨知时节"这一自然现象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一、农事维度:春雨的时令智慧
《淮南子·天文训》所言"春气发而百草生",揭示了春雨与物候的深刻关联。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清明、谷雨构成完整的春雨时序链,其命名本身就蕴含着农耕文明的观测智慧。《齐民要术》记载:"春三月,地气上腾,雨水降润",明确指出春雨对土壤墒情的调节作用。古代"雩祭"仪式与"社稷"崇拜,实为农耕民族对雨候规律的仪式化认知。宋代《耕织图》中描绘的"一犁春雨"场景,正是这种农时智慧的图像化呈现。

二、文学维度:春雨的审美范式
从《诗经》"以祈甘雨"的祭祀歌谣,到杜甫"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观照,春雨意象经历了从实用理性到审美超越的演变。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构建了文人书斋与自然节律的诗意对话,苏轼"山色空蒙雨亦奇"则展现了雨景的哲学意境。值得注意的是,"甘雨""膏雨"等称谓形成独特的语义场,《尔雅·释天》将春雨归类为"时雨",与"苦雨""淫雨"形成价值区分,体现古人辩证的自然观。

三、哲学维度:春雨的宇宙观照
《周易·系辞》"云行雨施"的宇宙图式,将春雨纳入阴阳调和的哲学框架。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相副"理论,使春雨成为天道人伦的具象载体。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思想,更赋予春雨以道德启示的意味。这种将自然现象伦理化的思维模式,使春雨超越气象范畴,成为"生生之德"的象征。

结语:
春雨的文化意蕴呈现"三位一体"的特征:作为农事符号体现实用理性,作为文学意象承载审美情感,作为哲学象征折射宇宙认知。这种多维度的文化建构,正是中华文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思维特质的生动体现。理解春雨的文化密码,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古典范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