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4|回復: 2

[诗词赏析] 自强不息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诗赏析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8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写世路艰难等内容,现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鲍照十八篇。李白此诗约作于41岁前,那时他正漫游各地,谋求出仕以建功立业。

起四句高开低走。『清酒斗十千』,语出汉曹植〖名都篇〗诗『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钱(即万钱),夸言价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颐,而诗人却没有胃口,推杯掷筷,拔剑而起,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四句有意设置不同寻常的生活情节,耸人听闻,以构成悬念。

诗人当欢不欢,究为何事?这便逗出下文:欲渡黄河,而冰块阻塞河道,渡不过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盖山冈,登不上去。二句点题,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艰难,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艰难。仕途既不顺利,知难而退可也,何必自寻烦恼?令人纠结的是,诗人不想放弃,他对政治还有所盼望。于是乃有下文。『闲来』二句,暗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相传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得遇周文王,后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得遇商汤,辅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见诗人自我期许之高。这中间的四句,抑而后扬,诗情复又振起。

然而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一旦返观现实,诗人再次跌落苦闷之中。『行路难!行路难!』一叠连声的叹息,使读者感觉到,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换韵,乘势也换出新意:行路之难,不仅在路有障碍,还在岔道甚多,正确的路今在何处?想到这里,诗人豁然开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黄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自言其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末二句是说,人生不可能总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会有『长风』到来,助我破浪直渡沧海!几经感情的煎熬与挣扎,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还是占了上风,诗的旋律最终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区。

此诗情绪激烈,波动幅度大,振荡次数多,时沉九渊,时腾九天,艺术张力大,故文学感染力强。其自强不息的信念,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价值观,既带有盛唐时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个性气质的典型体现。

發表於 2025-3-25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行路难》以跌宕笔法展现士人仕途困境与精神超越。起笔极写宴饮之盛,却陡然转入"停杯投箸"的苦闷,此乃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之化用,凸显理想与现实之冲突。"冰塞川""雪满山"之喻,既承古题写行旅艰险,更暗喻开元后期仕进之难。诗中"垂钓""乘舟"二典尤堪玩味:吕尚八十遇文王,伊尹梦舟绕日月,皆暗示诗人虽遭挫败仍怀用世之志。末句"长风破浪"用宗悫典故,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展现盛唐士人特有的豪迈气概。此诗可贵处在于:既真实记录寒士仕进之艰,又始终保持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精神,这正是李白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7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路难》诗解:太白心志的跌宕与超越

李白此篇以乐府旧题写新意,起笔极写宴饮之盛却陡然转折,形成强烈张力。"金樽""玉盘"用曹植典故作富贵铺垫,"停杯投箸"化鲍照语突显精神困境,这种"当欢反悲"的笔法,实为盛唐士人进取精神受挫的典型写照。

"冰塞川""雪满山"之喻,既承《楚辞》"路幽昧以险隘"的象征传统,又暗指开元后期政治环境的恶化。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欲渡""将登"的未完成时态,暗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角力。而"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二典尤为精妙:吕尚八十遇文王,伊尹梦日佐商汤,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际遇并置的写法,既流露待时而动的耐心,更彰显"天生我才"的自信。

末四句三转其调,"行路难"的叠唱是情绪的谷底,"多歧路"的诘问具存在主义意味。然太白终以"长风破浪"振起,此句典出《宋书》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将个体困境升华为人类精神的永恒突围。"云帆""沧海"的宏阔意象,实为盛唐气象在诗歌中的最后闪光。

此诗可贵处,在于完整呈现了士人精神的三重境界:现实困顿的直面(停杯拔剑)、历史智慧的汲取(垂钓梦日)、终极超越的豪情(直挂云帆)。这种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线,正是李白对《行路难》古题的创造性发展,亦为后世树立了逆境中精神超拔的典范。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25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路难》三重境界与盛唐精神的内在超越

李白《行路难》作为乐府旧题的新变,其艺术张力不仅在于情感跌宕的戏剧性表达,更在於展現了士人精神世界的三重辩证:物质丰盈与精神困顿的對峙(金樽清酒与拔剑茫然)、现实阻碍与历史先例的对话(冰塞黄河与垂钓碧溪)、当下迷惘与未来信念的超越(多歧路与济沧海)。这种结构绝非简单的情绪起伏,而是深植于盛唐士人的集体心理机制。

一、物质与精神的解构
起首四句以"清酒斗十千"的夸饰性消费书写,暗合唐代"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的享乐主义表象。然"停杯投箸"的突变,实为对《世说新语》"举觞白眼望青天"(阮籍)的精神承续。鲍照"对案不能食"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盛唐的物质丰裕反而凸显了精神价值的空场,这种悖论性书写比鲍照时代的纯粹愤懑更具时代批判性。

二、空间意象的隐喻系统
"黄河冰塞"与"太行雪满"构成地理双重阻隔,其深层符码可追溯至《楚辞》"路幽昧以险隘"的政治隐喻。但李白独创性在于引入"垂钓碧溪"与"乘舟梦日"的时空穿越——姜尚八十遇文王、伊尹梦日佐商汤的典故,实为构建"大器晚成"的心理补偿机制。这种将历史纵向维度注入现实横向困境的写法,形成独特的"四维解困法"。

三、声韵转换的哲学突破
"行路难"的复沓呼告,暗合《诗经》"硕鼠硕鼠"的抗议传统,而"多歧路"的诘问实为《周易》"震卦"的文学显影。最精妙处在于"长风破浪"的声韵突变:前文"难"、"安"押寒韵的压抑感,突然转为"时"、"海"的咍韵开口呼,这种音韵学上的"破茧效应",比单纯用典更能体现"天行健"的易理精神。

结语:
此诗的价值不在其表层的乐观主义,而在展现盛唐精英面对制度性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智慧。李白将《庄子》"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转化为"知其不可而破之乘风",这种"悲剧性乐观"正是中华文明"穷变通久"精神的诗性呈现。当代读者若仅见其"豪迈"而未见其"挣扎",实未得骊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