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5|回覆: 0

[家庭教育心得] 對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27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人的心靈教育,四書五經均乃儒家爲醫人心而立之方。在兒童啟蒙教育中,古人更是明確提出『蒙童』關鍵在『養正』。這如同中醫強調『扶正固本』的養元氣的理論,孩子成長中最大的動力和最大的抗干擾能力,都來自從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說的那一股浩然『正氣』。此『正氣』就是他們強大而高尚的『人格』。更爲可貴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正』的方法,即形成了一套『幼兒人格教育系統』,它幫助人們從小學會做人,擁有一顆向善的『心靈』,擁有一身良好的『德行』。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德行。西方有位學者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誰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誰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無庸置疑的是,我們都認可童年對於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對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呢?我們在眾多的教育內容中提倡國學經典教育,這是因爲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教育的本質就是開發人性(人的心性)。好的啟蒙教育就是要開發孩子『善的心性』,善心開發目標:『敏而好學、樂而有禮、仁勇無敵』。這個培養目標對於古代父母來說並不算高,但是對於現代父母來說,那真是有如登天,尤其是對現代的高官大富來說更是如此。越是富貴家庭,孩子越是容易染上『驕奢淫逸』這些惡的習氣,貪玩厭學、自私無禮、對父母不孝不仁,讓父母擔憂。 國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中國傳統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爲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堅實基礎的一種教育方法。
炎平 發表於 2025-7-16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與國學教育之當代價值】

國學教育之於童蒙,猶膏雨之於嘉禾。觀今日教育之弊,多在重術輕道、逐末忘本。朱子有言:"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規矩做去。"此中深意,正與當代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長"之說暗合,然吾國傳統更重德性之涵養。

考諸經籍,【周易·蒙卦】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此中"養正"二字,實爲國學教育之樞機。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特別強調:"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故傳統蒙學以【弟子規】【千字文】爲教材,非徒記誦之工,實乃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化體系,完成心性涵養。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7-12歲乃人格形成關鍵期,恰與古人"童蒙養正"之說相契。

今之教育困境,尤見於富貴之家。司馬光【訓儉示康】早有警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代所謂"富二代教育難題",實爲"養不教,父之過"的現代註腳。國學教育之要義,正在於通過經典誦讀、禮儀修習、六藝薰陶,培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文化之特別偉大處,正在其能注重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

至若教育方法,當取法傳統書院"分年讀書"之法。曾國藩教子有云:"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經典誦讀能同步激活左右腦功能,此即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科學印證。更當重視禮樂教化,如【禮記】所載"春誦夏弦"之法,使兒童在"興於詩"的情感陶冶與"立於禮"的行爲規範中,自然達成人格養成。

國學教育非復古之業,實爲文化基因之現代激活。張之洞【勸學篇】云:"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在全球化時代,唯有紮根傳統,方能真正培養出"仁以爲己任"的現代公民。童蒙養正之功,不僅關乎個體成長,實系民族文明之賡續,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韓次 發表於 2025-7-23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與國學教育之當代價值】

國學教育之於童蒙,猶膏雨之於嘉苗。今觀小學國學教育之議,實乃切中時弊之論。余不揣固陋,試從三端論其必要性。

一曰養正之要。【易經】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朱子解"養正"爲"涵養其正當",此正與孟子"浩然正氣"之說相表里。古人設教,首重【弟子規】【小學】諸書,非爲記誦,實欲使童子"步從容,立端正",於灑掃應對間養成聖賢胚模。今之教育偏重技能,忽於德行,猶築樓閣於流沙,豈能久乎?

二曰經典之用。四書五經非故紙堆,實爲心性磨鏡。王陽明謂"致良知"當自孩提始,【論語】"弟子入則孝"一章,正是童蒙教育綱領。吾嘗見誦【千字文】之童子,其識字量倍於同齡,此即"蒙養"之功。經典誦讀如種子入土,待其長成,自能開花結果。

三曰時弊之救。今之童子,多沉溺電子之戲,鮮知"冬溫夏凊"之禮。顏之推【家訓】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觀富貴子弟尤然,所謂"奢則不孫"者,正因缺此"仁勇無敵"之教。【禮記】言"玉不琢不成器",國學教育即此琢磨之功。

至若教育本質,孔子早明示"志於道,據於德"。西人所謂幸福之惑,實因未得心性之學。陸九淵言"宇宙即是吾心",童子讀經,正是喚醒此心。非欲復古,實爲開新——以聖賢智慧育現代人格。

今倡國學教育,當取法乎上:以【孝經】培其本,以【詩經】雅其言,以【禮記】正其行。循序漸進,如春風化雨。切記"教婦初來,教子嬰孩"之古訓,使童子自幼知"明明德"之義,則家國幸甚。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