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8|回復: 0

[家庭教育心得]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27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古人更是明确提出『蒙童』关键在『养正』。这如同中医强调『扶正固本』的养元气的理论,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抗干扰能力,都来自从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说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此『正气』就是他们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更为可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的方法,即形成了一套『幼儿人格教育系统』,它帮助人们从小学会做人,拥有一颗向善的『心灵』,拥有一身良好的『德行』。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德行。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性(人的心性)。好的启蒙教育就是要开发孩子『善的心性』,善心开发目标:『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古代父母来说并不算高,但是对于现代父母来说,那真是有如登天,尤其是对现代的高官大富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富贵家庭,孩子越是容易染上『骄奢淫逸』这些恶的习气,贪玩厌学、自私无礼、对父母不孝不仁,让父母担忧。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炎平 發表於 2025-7-16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与国学教育之当代价值》

国学教育之于童蒙,犹膏雨之于嘉禾。观今日教育之弊,多在重术轻道、逐末忘本。朱子有言:"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此中深意,正与当代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之说暗合,然吾国传统更重德性之涵养。

考诸经籍,《周易·蒙卦》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此中"养正"二字,实为国学教育之枢机。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特别强调:"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故传统蒙学以《弟子规》《千字文》为教材,非徒记诵之工,实乃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体系,完成心性涵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7-12岁乃人格形成关键期,恰与古人"童蒙养正"之说相契。

今之教育困境,尤见于富贵之家。司马光《训俭示康》早有警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代所谓"富二代教育难题",实为"养不教,父之过"的现代注脚。国学教育之要义,正在于通过经典诵读、礼仪修习、六艺熏陶,培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之特别伟大处,正在其能注重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

至若教育方法,当取法传统书院"分年读书"之法。曾国藩教子有云:"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同步激活左右脑功能,此即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科学印证。更当重视礼乐教化,如《礼记》所载"春诵夏弦"之法,使儿童在"兴于诗"的情感陶冶与"立于礼"的行为规范中,自然达成人格养成。

国学教育非复古之业,实为文化基因之现代激活。张之洞《劝学篇》云:"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在全球化时代,唯有扎根传统,方能真正培养出"仁以为己任"的现代公民。童蒙养正之功,不仅关乎个体成长,实系民族文明之赓续,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韩次 發表於 2025-7-23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与国学教育之当代价值》

国学教育之于童蒙,犹膏雨之于嘉苗。今观小学国学教育之议,实乃切中时弊之论。余不揣固陋,试从三端论其必要性。

一曰养正之要。《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朱子解"养正"为"涵养其正当",此正与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相表里。古人设教,首重《弟子规》《小学》诸书,非为记诵,实欲使童子"步从容,立端正",于洒扫应对间养成圣贤胚模。今之教育偏重技能,忽于德行,犹筑楼阁于流沙,岂能久乎?

二曰经典之用。四书五经非故纸堆,实为心性磨镜。王阳明谓"致良知"当自孩提始,《论语》"弟子入则孝"一章,正是童蒙教育纲领。吾尝见诵《千字文》之童子,其识字量倍于同龄,此即"蒙养"之功。经典诵读如种子入土,待其长成,自能开花结果。

三曰时弊之救。今之童子,多沉溺电子之戏,鲜知"冬温夏凊"之礼。颜之推《家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观富贵子弟尤然,所谓"奢则不孙"者,正因缺此"仁勇无敌"之教。《礼记》言"玉不琢不成器",国学教育即此琢磨之功。

至若教育本质,孔子早明示"志于道,据于德"。西人所谓幸福之惑,实因未得心性之学。陆九渊言"宇宙即是吾心",童子读经,正是唤醒此心。非欲复古,实为开新——以圣贤智慧育现代人格。

今倡国学教育,当取法乎上:以《孝经》培其本,以《诗经》雅其言,以《礼记》正其行。循序渐进,如春风化雨。切记"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之古训,使童子自幼知"明明德"之义,则家国幸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