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6|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诗赏析 ...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6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写世路艰难等内容,现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鲍照十八篇。李白此诗约作于41岁前,那时他正漫游各地,谋求出仕以建功立业。

  起四句高开低走。『清酒斗十千』,语出汉曹植〖名都篇〗诗『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钱(即万钱),夸言价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颐,而诗人却没有胃口,推杯掷筷,拔剑而起,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四句有意设置不同寻常的生活情节,耸人听闻,以构成悬念。

  诗人当欢不欢,究为何事?这便逗出下文:欲渡黄河,而冰块阻塞河道,渡不过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盖山冈,登不上去。二句点题,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艰难,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艰难。仕途既不顺利,知难而退可也,何必自寻烦恼?令人纠结的是,诗人不想放弃,他对政治还有所盼望。于是乃有下文。『闲来』二句,暗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相传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得遇周文王,后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得遇商汤,辅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见诗人自我期许之高。这中间的四句,抑而后扬,诗情复又振起。

  然而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一旦返观现实,诗人再次跌落苦闷之中。『行路难!行路难!』一叠连声的叹息,使读者感觉到,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换韵,乘势也换出新意:行路之难,不仅在路有障碍,还在岔道甚多,正确的路今在何处?想到这里,诗人豁然开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黄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自言其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末二句是说,人生不可能总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会有『长风』到来,助我破浪直渡沧海!几经感情的煎熬与挣扎,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还是占了上风,诗的旋律最终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区。

  此诗情绪激烈,波动幅度大,振荡次数多,时沉九渊,时腾九天,艺术张力大,故文学感染力强。其自强不息的信念,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价值观,既带有盛唐时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个性气质的典型体现。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6-24 20:05 | 顯示全部樓層
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亦为中华文化精神之核心要义。今试从章法结构、比兴手法、用典艺术三重维度再作申说:

一、跌宕章法见心路历程
全诗以"起承转合"四段式展开,却突破线性结构形成三次情感波峰。开篇"金樽玉盘"的宴饮场景与"停杯投箸"的异常举动构成第一重反差,如书法之逆锋起笔。中段"欲渡""将登"的实景障碍与"垂钓""乘舟"的虚写抱负形成第二重张力,恰似围棋中的"扭十字"战术。末段"行路难"的双声叠韵与"长风破浪"的壮语构成第三重转折,宛若古琴曲中的"拂滚"指法。这种螺旋上升的情感曲线,正是李白"挫而后奋"精神轨迹的艺术外化。

二、比兴手法显双重象征
诗中自然意象皆具双层隐喻。"冰塞川""雪满山"既是对《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的化用,又暗合《楚辞·九章》"山峻高以蔽日"的政途喻象;"云帆""沧海"既取《庄子·逍遥游》"海运徙于南冥"的哲学意境,又承《左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这种比兴传统可追溯至《诗经》"比显兴隐"的表现手法,李白更以盛唐气象赋予其壮阔维度。

三、典故新用彰主体精神
诗中用典颇具创造性改造:吕尚、伊尹故事本为被动遇合,经"闲来""忽复"的虚词点化,转为主动等待;宗悫"乘长风"原为少年豪语,李白增以"会有时"的时间确证,强化了历史必然性。这种用典方式突破了六朝"獭祭鱼"式的堆砌,实现了《文心雕龙》所谓"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化境。

要之,此诗将《易传》"天行健"的宇宙精神、《孟子》"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熔铸为艺术意象,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格范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太白七古想落天外"诚为的论,然其根柢实扎于华夏文明"刚健日新"的深层土壤之中。
无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2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亦对后世文人精神建构产生深远影响。今试从章法结构、比兴手法、精神内核三方面析之:

一、跌宕腾挪的章法结构
全诗以"起承转合"为纲,形成"抑—扬—抑—扬"的情感曲线。开篇以"金樽玉盘"极写宴饮之盛,却陡然转折至"停杯投箸",构成巨大心理落差。中段"欲渡""将登"实写,"垂钓""乘舟"虚写,虚实相生间完成意象转换。尾联"长风破浪"更以空间意象的突变(由山川至沧海)实现精神升华,这种"三度转折"的结构艺术,深得《离骚》"叩阍—求女—远游"之妙。

二、复合比兴的象征体系
诗中构建了双重象征系统:自然意象层面,"冰塞川""雪满山"喻指现实阻碍,"长风""云帆"象征历史机遇;典故意象层面,太公、伊尹之事暗含"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宗悫之语则转化为人格理想的投射。尤值得注意的是"垂钓"与"乘舟"的意象组合,既延续了《楚辞》"渔父"原型,又开创了"舟船"新喻,形成动态的求索意象群。

三、儒道交融的精神内核
表面观之,诗中"济沧海"的抱负显属儒家用世之志,然其精神底色实为道家"逍遥"思想。李白将《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转化为"乘长风"的实践哲学,把"无为"转化为"待时"的积极姿态。这种"儒表道里"的思想结构,恰是盛唐士人"外儒内道"人格的典型体现,较之鲍照原作更多出几分恢弘气度。

要而论之,此诗之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构建了中国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经典精神范式。其"受阻—沉思—超越"的三段式心理历程,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暗合,故能穿越千年仍具振奋人心的力量。当代读者赏鉴此作,当于"云帆济海"的意象外,更味其"垂钓碧溪"的守道智慧,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