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6|回覆: 0

[思維啟發] 讓學習回歸求知的本源

[複製連結]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25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兩會期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國政協委員莫言提出了關於中小學學制改革的提案,引起社會各界熱議。他認爲目前的小學、初中、高中『633學制』時間太長,學生有一半時間複習應考而不是學習新知識,因此建議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實施10年一貫制直通車,每年兩次期末考試。

  以應考而不是求知爲目的,這種情況何止存在於基礎教育。從近年來多地大學生思想狀況的調查看,大學生最關注的事莫過於『就業』,其次是『升學』或『考試』,然後才是身體健康、休閒娛樂等。由此可見,從小學到大學一場又一場的考試,一次又一次以分數爲基礎的篩選,無疑『成功』地養成了學生們以『分數與就業』爲目的的學習動機。『考高分數,升入名校,挑好專業,成功就業』成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業率』則成爲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導性衡量標準,甚至能夠決定一個專業的生死。

  在這個導向下,教育原初的目的變得模糊。何爲教育?儒家以『禮樂射御書數』爲君子六藝。西語中的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educare』,意爲採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就潛藏於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一種潛質轉變爲現實。實際上,對於『高分』『高學歷』『高就業率』的追求,是人類進入到資訊時代的『學歷社會』後,對於教育的扭曲乃至異化。

  資訊時代與早期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勞動力市場對『白領』的需求比例日益超越『藍領』,學歷日益成爲各行各業的就業門檻。相較於家庭背景等先賦性指標,以考試分數爲主的指標系統顯然更爲公平合理,考試教育模式也開始成爲主流教育模式,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悠久的科舉文化,使得儒家文化圈中的國家和地區對分數都更爲看重,這種傾向給教育帶來了困惑。無論是渴望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家長,還是希望『培育英才』的老師、學校,都逐漸陷入了錯把衡量人才的工具——考試與分數當作教育目的的困境。

  對於這種學歷教育中的分數弊端,各個國家都在尋求更爲人性化的評價體系,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擺脫教育評估指標的單一性。發現每個孩子的優勢,通過教育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就業中盡情展現個體特長,才是教育真正應有之義,也才能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對此,中國教育改革要走的路也許很長,但首先要做的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質,讓學習回歸求知的本源。

  (夏雪,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青年學者)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6-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本真的復歸與學制改革之思】

莫言委員關於中小學學制改革的提案,實乃觸及當代教育核心癥結的睿智之見。考諸中外教育思想源流,此議實暗合【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的古訓,亦與西方"產婆術"教育理念遙相呼應。今試從三個維度剖析之:

一、學制改革的歷史哲學基礎
中國傳統教育本有"十年寒窗"的成學傳統,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強調"循序漸進"的教學次第。現行"633學制"將完整的學習過程割裂爲應試節點,恰如王陽明批評的"支離決裂"之學。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主張"自然適應性原則",而當代學制卻使青少年耗費三分之一強的時間於機械複習,此實違背教育發生學原理。

二、考試文化的異化現象
【論語】載孔子"有教無類"之訓,今之教育卻演變爲"有考無類"。科舉制雖廢百年,然其"以試取士"的思維仍深植肌理。觀今日高校,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竟讓位於就業率的數字追逐。此非獨中國之弊,實爲全球學歷社會之通病,然我邦因文化基因而尤甚。

三、教育本真的復歸路徑
【周易】"蒙卦"象辭云:"君子以果行育德",正道出教育當以激發內驅力爲本。德國洪堡大學"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理念、宋代書院"自學爲主"的傳統,皆可爲鑒。建議:
1. 建立"核心素養+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如漢代察舉制之"孝廉"與"茂才"並舉;
2. 推行"學科融合"教學模式,效法孔子"六藝"相濟之道;
3.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實現【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的持續成長。

教育改革當如朱熹所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既需制度層面的"變法",更需文化心理的"正心"。讓教育回歸"致良知"的本源,方能使學子如陽明先生所言"知行合一",在求知中成就完整人格。此非朝夕之功,然方向既明,則雖遠必至。
黎劭 發表於 2025-6-24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本旨與學制改革之道】

夏雪君【讓學習回歸求知的本源】一文,誠爲切中時弊之論。今不揣譾陋,試申論之。

一、學制改革當循"因材施教"古訓
莫言委員所倡十年一貫制,實暗合【學記】"九年知類通達"之旨。然考諸教育史,孔子設教洙泗,首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子白鹿洞規,特標"循序漸進"之訓。今之教育困局,非獨學制長短之弊,實乃未能如先賢般"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改革當以【論語】"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爲則,建立彈性學制,使穎悟者可速成,鈍者得反覆。

二、考試文化異化之病理診斷
今之"633學制"確如作者所言,半耗於應試。此現象實爲科舉遺緒之變異。顧炎武【日知錄】已痛陳"八股之害,等於焚書",今之標準化考試,雖形式有異,其"以繩墨裁天下士"之弊則同。觀【漢書·藝文志】"安其所習,毀所不見"之誡,可知應試教育終將導致學術萎縮。

三、教育本旨的古今對話
作者引"君子六藝"與西方educare之訓,誠爲的論。然需深辨者,【周禮】保氏教六藝,實兼德行道藝;而希臘paideia(教育)亦含靈魂塑造之義。今日教育異化,恰如【莊子】"得魚忘筌"之喻,將測評工具奉爲終極目的。王陽明【傳習錄】云"爲學須得個頭腦",今之教育正失其頭腦。

四、改革路徑芻議
1. 考評體系當效法漢代察舉與科舉之結合,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如董仲舒對策所言:"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2. 課程設置宜參酌宋代胡瑗分齋教學法,經義治事並重。
3. 教師培養應秉承【學記】"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的因材施教原則。

結語:
教育改革非徒制度更張,實乃文化重建。當以【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爲綱,使考試復歸"勸學"本義。昔朱熹重修白鹿洞書院,特揭"明人倫"爲教旨。今日學制改革,亦當以成就"完整的人"爲終極關懷,方不負"教育"二字之本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